哪个说我们啥子都没有 老子还在 你还在 五班还在
战争片是我最喜欢的一类电影,因为在一部战争片中不仅仅可以通过影像的方式了解战争,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反思战争给个体乃至人类带来的巨大改变。我想,大多数正常人的想法都是“要和平,不要战争” ,但就像李德·哈特所说“若你想要和平,便应了解战争。”可以说,战争是回顾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跳过的一个部分,也可以说是人类解决纷争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战争中,无不体现着个人主观意识和外部条件之间的冲突,一些“英雄”希望通过战争征服世界或者改变命运,最终的结果大多数是引发自己甚至人类的悲剧。而战争的戏剧性更是其他什么可以比拟的,往往是一个微小的变量就会触发人类文明的走向、改变。这么看来,在国际形势波云诡谲的今天,在扎了鸡血的网友越来越狂热的氛围下,影视市场需要一部分让观众“降温”的正常战争片!反正在我心中,此片远好于某湖系列和那个多角度“修桥片”,这一点在评分上也可以显示出来。从之前的《悬崖之上》以及本片,我认为老谋子还是可以把主旋律的故事讲好的,至于其他人……“呵呵”二字以表敬意。
说回到这部电影,片名《狙击手》,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本片是围绕着两军狙击手的狙杀对决展开的。而这便不可不提到志愿军发起的“冷枪冷炮运动”。
所谓“冷枪冷炮运动”就是利用“单枪、单炮、单辆*克依托固定阵地或采取游动方式,杀伤敌暴露的有生力量并摧毁敌人武器装备”的运动。在1952年1月29日,志愿军总部向各部发出指示:“与敌对峙状态中,对敌之小群目标以及一般目标,每日指定值班的轻重机枪不失时机地寻求射击,对单个目标也应组织值班的特等射手专门寻求射击目标,这将给敌人甚大杀伤。”
至此,“冷枪冷炮运动”成为了志愿军上下各部研究的重点。当然了,美军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更是积累了丰富的阵地战经验并且建立了成熟的前沿炮兵指挥体系,所以志愿军在打对方冷枪冷炮的同时,自己也是挨了不少炮弹。
同时,联合国军部队中的美、英、澳、新等国部队在本国国内都有浓厚的枪械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之下也产生了一大批特别有天赋的射手,就比如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迪·杨西准尉曾经在长津湖战役中用M1步枪两发两中击倒两名追击的志愿军尖兵,率领几十名美军逃回了古土里。所以在这一场狙击对决之中,双方都可以说是用彼此的高水平打出了个大开大合。
而在本片中,以我浅显的军事知识,可以看出美军主要装备的是斯普林菲尔德M1903A4步枪以及加兰德M1D步枪,而志愿军只有使用有限的望远镜搭配步枪进行瞄准、射击。当然了,莫辛·纳甘也是久经沙场的传奇了,西蒙·海耶和瓦西里·格·扎伊采夫……都曾经用这杆看似不入流的老枪杀出了永载史册的战绩。
而本片中的班长以及五班的战士们同样是用自己简陋的装备一次次命中敌军,以历史、军事角度来看,这并非天方夜谭。而且本片中的美军、志愿军并非像某湖系列中的两军那样脸谱化严重,每个个体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动的。在此不得不专门夸一下演员曹操,作为一个真·美国演员,他对于一位带一点痞气的美军军官的演绎可谓是可圈可点——击杀对方成功之后会有沾沾自喜,看到对方中计也会施加嘲讽,而不是绷着脸念英文对白。所以,从多个角度来看,本片都比较严谨且精彩!
讲了这么多优点,本片也并不是没缺点。在看本片的时候,我不自觉地用《美国狙击手》进行对比,但是仔细一看,并没有什么可比性;不是说一个好到提名多项奥斯卡,而另一部肯定无缘什么大奖。《美国狙击手》的焦点是凯尔本人,而本片的重点仍然是集体。这两部电影都是好电影,大可不必比强行拉踩。就我个人的观感来说,本片的缺点之一就是用了太多镜头给弹道or子弹特写,这让我想起了《狙击精英》这个游戏……对于枪手的精彩射击,大可不必用太多的特效进行渲染,“嘭”一声之后,对手应声倒地,直接飙血浆即可了。另外,本片中的几段旁白也实在是多余,甚至觉得十分跳戏。在紧张刺激的狙击对决之中,突然冷不丁搞出几句回忆,这实在是太突兀了……反正片尾有足够的时间去回忆,为啥不让全片的氛围更加紧张刺激一些呢?在片尾弄几段老兵的采访或者老照片是不是效果更佳?除了这些,最后“抢夺小孩子”的剧情走向确实有点“神剧”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还是要突出一番孤勇战士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牺牲与战斗精神!反正再夸张也比某京主演的作品好太多了。
虽然本片在春节档中不算是卖座,但至少是目前我心中的春节档NO.1(已经看过《四海》、《长津湖之水门桥》和《狙击手》)。也许老谋子在某些观众中担当不起“国师”这个称号,但是我在院线看过的张艺谋的作品(《影》、《狙击手》)都给了我一些惊喜!希望老谋子可以在未来有更多更精彩的作品,更好且更直接、踏实地讲述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