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第一次的上影节,选择了这部电影,或者说这是我最应该选择的一部。

还记得高一时候在信息技术课上看了四十五分钟的这部电影 对着打翻的牛奶和低饱和的长镜头无比着迷,当时得知这是他的遗作时候,我便疯狂去补了他的其他作品,打算最后来看牺牲,没想到等到了六年后,也是希望可以在大荧幕看完它,而我真正看完了塔可夫斯基,可能也许不会有第一次看他的那种膛目结舌,即使今天去看牺牲,一些镜头依然目瞪口呆,从开头开始就非常感动,包括第一次看牺牲的时候,就很喜欢塔引用了《圣马太受难曲》里的“神,请怜悯我”咏叹调,塔可夫斯基对于巴赫的热爱也是打动我的,包括刚开始接触他的电影时,能适合巴赫的电影实在是神奇,其实牺牲到底说了什么故事,这不是我想谈论的,可能是社会的、人类自身的矛盾、亚历山大的情感障碍,因为有伯格曼的合作,里面的对话性以及室内光线的微妙变化,非常具有伯格曼的特色。

但是到了电影最后,咏叹调的再次回归,我止不住的抽泣,也许这是因为我真正意义上看完了塔可夫斯基的感动,最后的几分钟,我在迷恋那些镜头里一点又一点的温存,直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名字的出现,泪水已经蒙住了双眼,一直到影院只剩我一个人,才停止了哭泣,但浑身还在不断的颤抖,看完塔可夫斯基总是奇妙的,在中途总有迷惑的时候,然而到了最后,强烈的视听语言,无比充满纯粹的感动,塔可夫斯基真的是“诗电影”吗,其实我不这么觉得,对我来说它更像拍出来了“纯电影”,他的电影教会了我“懂”不是理解艺术的唯一途径,艺术不是为了理解而存在的,或者说理解多少,塔的电影我都不能说我看懂了,可能因为自己年纪不大,对于太多的隐喻也不想做什么专业的剖析,但是这些东西太过于符号化,塔的电影其实是“大片“是宏大的,我们更应该去体验其中的每一处声音和画面,塔电影里的声音也是我很喜欢的包括水声,火焰的声音,脚步声…这些细节让电影充满了综合艺术的魅力。

可以在大荧幕上完成对于塔可夫斯基的谢幕,也是独属于个人的仪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