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 添糖陌影
历经了一段纠结之后,终于取消了当晚的观影计划,以躲避情人节的浪漫。2月15日早场的《花样年华》体验感却恰到好处——久违地早起后,一种熟悉又陌生的疏离感始终萦绕不散,让我刚刚好能与银幕中苏与周的情绪同频共振。
这是我第二次看《花样年华》了,观感却宛如在看新作品般新鲜——大银幕方能充分创造影像表现力自不必说,而七年前那次观影状态的极度不适配更让我此前从未真正进入过这部伟大的作品。
那时临近在巴塞罗那交换学期的尾声,我机械地游荡在塞维利亚的街头,像做任务般寻访各处名胜,某种尚未来得及好好做梦却即将醒来复归现实的焦虑感笼罩着我。回到酒店后,我随便地点开了《花样年华》,并未给予这部“华语片影史第一”丝毫的仪式感,只是无意识地看完并标记了“四星”。
这次的“节后”重看,我将它置于私影史第1700部《异形》之后,令旗袍褶皱中的韵味与金属腔体内的惊惧共享同一块整百观影纪念石,即是我为其重新堆叠的“仪式感”。“四星”升“神作”,则是摒除“无意识”后的答案。
不敢当真为《花样年华》写“影评”,只谈谈这次印象深刻的一些观感。
最鲜明的是,王家卫通过那曲幽怨动人的主旋律Yumeji's Theme将电影含蓄地划分为九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是一步演进。
间隙的部分叙述了章节内主要情节,交代着二人各自处境与双方关系的变化,而旋律响起的段落则好比本章节的题记,凝记着纯叙事以外的情绪提纯。可以说,若想看懂《花样年华》的故事,把所有旋律段落去除应也无妨;可若要从电影中获得共情,则所有的旋律段落均至关重要。
甚至,我设想了一种可能:把电影中所有间隙叙事删除,只保留旋律段落,情绪体验大概会依然连贯完整。
电影开场五分钟,场景与人物的高效建构刚刚完成之际,Theme旋律第一次响起,在升格镜头的凝视下,苏丽珍缓步走入房间,坐在了背对门口的丈夫陈先生身侧。逼仄的空间,由门框形成的框架景别,橙黄色的灯光,在旁转动的电扇,将合租房内的燥热与压抑感展现出来;随后我们看到周太太进入、周先生离开,苏丽珍起身避让两个人,一个连续的镜头就已充分暗示了空间内人物间的关系——麻将桌上的陈先生、周太太与其他房客一起构成了场内,陪侍在侧的苏丽珍与走出房门的周慕云组成了局外,而局外人的情感被场内人深深地左右着。
第二章和第三章的Theme旋律均发生在卖面的巷内,狭窄幽暗的墙壁与阶梯取代了此前室内的门与过道,形成了新的框架构图,简单暗喻着两个人被所处的空间(亦是人际关系)所局限,情绪也如那氤氲的面汤雾气般含蓄内敛。
两个章节的不同处在于,在第二章,两个人分别出现、从镜头前走过,朝着不同的方向,只有那么一瞬交错,表明此时二人仍相对陌生,各自循着各自的生活轨迹向前,却也不可避免地在狭小的戏剧空间内偶然相遇。
在第三章,两个人一开始便是正面交错相遇,一场冷雨骤然而降,将步调有别的二人拉回同一节奏,使二人终于得以同向而行、相继返家。冷雨成了二人关系渐进的催化剂,而通过叙事段落交代的信息我们得知,这场冷雨是苏丽珍先生代买的手袋,也是周慕云妻子选购的领带,是二人各自婚姻关系中突如其来的背叛,带来伤心抑郁的同时,却又让“局外”的两个人向彼此靠拢。一种极强的、悲欢交集的情绪张力自Theme旋律的音符间逸散而出,婚外恋情的道德焦虑随之瓦解,而对苏与周的同情之心得以显影定帧。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二人关系渐进的主要过程。
第四章的Theme旋律响起时,依然是狭长的走廊,但一边换做了红色的帘布,似乎沿着红色、穿过走廊便能摆脱空间的局限。象征着情欲、也象征着危险的红色幕光映照在二人脸上,苏丽珍转身离去,周慕云的眼神由期待变为失落。二人即使同乘的士,也仍要分开返回,小心翼翼地避免招来旁人的闲言闲语,于是步行回家的周慕云再遇冷雨,这阵雨既是环境与他人、传统与道德对情感的压抑,又是他已渐难自抑的情欲的宣泄及自遣。
第五章的Theme旋律下,周慕云和苏丽珍寻到了共写武侠小说这一交流相处的方式,其实这即是在无法跨越界限之时,一种性爱的变体——文字变作了情绪与欲望的出口,也成了直接感知对方内在温度的媒介。
自困在周慕云房中一天一夜无法脱身后,苏丽珍终于试图走出人为限下的“局”,来到周的2046房间。
“我没想过你会来。”
“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
脱下旗袍、换上时装的苏丽珍缓步离去,镜头后拉、定格,第六章的Theme旋律再度响起,发乎情、止乎礼,苏与周终于为这段感情寻到了一种妥善处置的模式。
脱离了空间的限制,却仍摆脱不了人的关系,苏不再外出,影像又回到了第一章的场景,只不过这次陈先生、周先生与周太太都不在场,苏丽珍百无聊赖地看着几位邻居打麻将,第七章的Theme旋律响起,镜头缓缓地从门外推入,景框内只余下苏丽珍独自神伤,镜头像是一只眼睛注视着她,似乎是在静静地探听她此刻的心事,电影压抑的情绪在此达到了极值点。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
既是排演,也是故事的结局。
第八章的Theme旋律响起,苏与周相拥而泣,所有充分铺陈的暧昧、伤感、含蓄的情绪终于在这一刻决堤;的士车上,从前未能牵着的手握在一起,矜持间隔的身躯彼此依偎,不再顾及观念、道德、旁人的言语,真实的情感恣肆了一晚,便也再不惧凋零。
直到故事结尾的第九章终了,Theme旋律没再响起,因为苏丽珍与周慕云在1962年的故事结束了。时间的齿轮不停歇地向前转动,社会的变革不等待任何一段未了结爱情的终章,两个人也各自奔向了更大的世界。
正如张曼玉在采访中所谈到的,苏丽珍与周慕云是两粒尘埃,在显微镜下,这两个人可以很重要,但是在历史上却没有意义。到了影片的结尾,导演拉远镜头,告诉我们世界很大,还有其他事情发生,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很小、很个人。
电影的结尾,王家卫效仿安东尼奥尼的《蚀》,拍摄了绝美的吴哥窟空镜头——仿佛是周慕云倾诉在“树洞”中的秘密回荡在吴哥窟的内与外,久久不绝;在这里,在这个更大的世界,仍有狭长的走廊、逼仄的空间,却也有绵延的石墙、广远的天空。
红色褪去,紫色上染,一段短短的《花样年华2001》成了这部经典影片重映的彩蛋。它有点不那么像“花样年华”,反倒更像是张曼玉与梁朝伟穿越到了《重庆森林》的布景下,刻意补上一个偷吻。
2001真是电影史上令人着迷的一年,库布里克在这一年抛来了黑石碑,大卫·林奇发了一场最为离奇的梦,如今王家卫也偏要在这一年满足一次跨越时空的臆想——也许他只是在回望时,惊讶地发现苏丽珍与周慕云的故事已匆匆逝去了1/4个世纪,那些千禧年肆意流淌的情绪,又将汇聚到哪一条江河呢?
散场了,迟迟不愿离去。我庆幸我是一个人。要不然,是否还能在那一遍遍旋律响起的时刻,让泪水恣意横流呢?
我们早就在调侃,当情侣们稀里糊涂地走进影院,再各怀心思地离开;此刻,我却也拿不准,《花样年华》是否当真可能是某种正确的浪漫选择。或者,如果不是情侣的两个人呢?如果是朋友,如果是像苏丽珍与周慕云那样的朋友,又该当如何呢......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有一部不算太知名的电影叫做《十段生命的律动》,姑且,我便将名字借用过来,冠给这篇文章,再贴切不过。
落泪,我想,大抵是潜藏的生命力在作祟——九段红色,一段紫色,即是“十段生命的律动”,你说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