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看到这么微妙的片子还是《秋日何时来》,生死题材有种冥冥之中的幻觉。
叙事效率极高,基本只剩主要构架,没废话、没废片,享受的体验。
认命不是什么坏事但也不要放弃,貌似最开始的安慰都是这样的,不过二人干脆的讨论让“度假”呈看似冷静(荒谬不近人情)的方向改变。
不想在家,不想在曾经令我快乐的地方,而是选择一个陌生地方离去,且有友人作伴,在隔壁房间,最舒适的距离,即便不在,自己也会即兴发挥。
渴望死亡,害怕死亡,兴趣衰退(尽失),思绪飘向虚无,将死亡握在手里,我先战胜自己,癌症就战胜不了我,可见大部分人对于安乐死的态度,以及大概是导演明显的表态——“心灵想要离开,但身体继续奋战”,身体不要太好,要不然死也困难。
满是痛苦,仅有的喜悦,不自怨自艾,而感激当下。摇摇欲坠的医疗系统一旦崩溃,以及关于生死的法律概念(宗教)一并坍塌,便是希望的新展开。
身体不要太好,要不然死也困难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总要有错过些什么的遗憾
现代案件在早先时候的表达,古典推理在当代的戏剧化样貌,交相融合的状态是越来越明显、合适。在上一部里,侦探视角的画面还带点灰蒙蒙,回忆里的样子,而这一部里,已经和Susan视角同色调了,大概是因为两人的频道也越来越相近了吧。案件方面, ...
该死的马戏团,混乱的人世间
Tomorrow is another day.医生去世五周年的一天,像往常一样,工作停不下来,五花八门病例,不带喘息呼气,拐角又是病情,病情紧接案情,附带心理关照,简直一场炼狱,但ER却聚集着温暖的人们,因此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
细究真相需动脑子
剧本一气呵成,张力十足,抨击,压制,牵引,表达,极其密集(或是不密集却激烈过火、锋芒相对)的对话将观众迅速拉近新闻演播,见证事件的步步发酵。职场霸凌,内化自我,重塑洗脑(不加理会is me,无用功),想知道要说出铿锵有力且充满拒绝性 ...
这间房间没有对错,这间温室没有劣种
最爱的炫技镜头无疑是一镜到底(角色对话、案件推进、场景切换串联镜头),因为它将人物、时间、事件凝聚在了一个框架里,无论是细节、情绪、反应都将被放大而得以提炼。请多来些技术服务于故事的片子吧。如果有罪,怎么可能会冷静,但如果是少年;如 ...
不要用书签来逃避,将这痛楚领悟彻底
读书不是为了逃避,而是给自己尚未明了的情感命名。画面相同、内容却大相庭径的童话世界里,无法正视自我到反复尝试认证自我再到最终认清自己,由此迈向一个个耀眼瞬间组成的未来。“我的魅力在于虚妄、纤细又脆弱的体现着‘少女’这一概念的容貌,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