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去见我妈》是一部素人感和练手感,铺陈笑料痕迹都比较明显的片子。但这不妨碍,它是这个年头,值得被评点的电影。

有人吐槽这个电影片名烂,强化了它的网大气质。不过,如果是了解到导演和制作班底有个前作,叫《爸,我一定行的》。那么,今次这样一个片名,也挺好理解。

前作基础上,《带你去见我妈》的开头与结尾,都变得更有模有样。像开头,真有那么一些仿《步履不停》打头的意味,以下厨翻炒、开工准备的短镜头,串起了电影最大的冲突事件:回家。回家,意味着团聚,见父母,上桌吃饭,大家各有心思念想。

不同在于,这边的心结简单化了,似乎只有一个:儿子娶老婆,但复杂的现实问题,往往是千千结(譬如是枝裕和的家庭题材电影往往包裹更大的谜题真相)。

...

片子结尾,是儿子跟母亲去杭州,也是母亲第一次搭飞机。手机视频直出的方式,似乎暴露工于好传播的短视频体质,却也彻底扭转了整部片子的方向重点,即电影的英文名back to love。换言之,《带你去见我妈》的重心并非是“你”,而是“我妈”。母亲代表的旧女性角色,比新女性的女友吃重——这并非山雨欲来的婆媳大战,落水了你先救谁,而是一个年轻人尝试去读解爱。爱并不简单,爱,尤其是想要步入婚姻考验的爱,它很复杂。电影不少内容,类似于辛劳老妈,攒私房买楼钱之类的画面,只是提供给观众去判断。但根据结尾,不难揣摩主人公在心理大战后,大家彼此消耗,也有所成长。

《带你去见我妈》不是在讲如何克服家庭阻扰,更不是去拥抱传统婚恋观的斗争型电影。它只是争取一个抽离、直升的,最后飞机内的二人空间,去看待我们所熟悉,在社会新闻中被抨击的“繁殖恋”。

...

还记得PYIFF《气球》的映后交流,现场有个问题,指斥男主角行为做派,过于直男繁殖恋。不少观众,似乎越来越容易把被电影内容触犯到,当做是导演强行进行价值观输出。同理,认为《带你去见我妈》是在宣扬潮汕地区的父权价值,是如出一辙的荒谬。影片对潮汕地区当下时的写实,几乎到了原样复刻打副本的程度。可事实上,男主三十好几要带个离异对象回老家的困惑,在温州,闽南,或者广东客家粤西就无法成立了么?我认为,不是的。这片背景地方,还可以更大。

大家小楼,排队洗澡,三姑六婆,邻人嘴碎……借封建守旧的原乡潮汕,与搞钱神话的特区深圳,两代人无法消解与面对的亲情矛盾,在老妈怒打儿子的一幕中爆发。这太过真实。

...

“外省的”所代表的,是传统父母辈无法理解和主动接收的外面世界,是大城市与坐飞机。当年轻人操盘自媒体,他们还在笃信地方戏曲与拜神卜算,换言之,当年轻人自以为的“浪漫爱情”,撞上宗族神话的母巢大本营,就需要一些时间来缓冲的波折空间。

这部电影既是爱情vs爱情,也是神话vs神话,只不过,两组人马,都笃信各自的价值观念。原因无它,大陆四十年发展,走得太快太快,而传统宗族生息繁衍的那一套,根深蒂固了两千年(并且在大多数历史时间内被证明是有效的)。这部电影,就是提供一个理想化,尝试去解决问题的空间。这样的解释,并无法让代表新,代表摩登都市个人主义的新新人类满意,在他们看来,不把根深蒂固的一切砸烂摔碎,根本就是不够带种。主人公遇到这种事情,没有别的,出走。像百年前鲁迅先生的娜拉出走。

...

正是回顾过去一百年,我们却会发现,中国人站起来了,身板腰杆硬了,不顺眼,就砸它个稀巴烂,尤其在乡村世界,砸碎了太多,砸出来了一个巨大、失陷、难以消填的精神文化真空。这个真空不断像球体一样膨大、滚动,输充到大城市里,成为闪闪发亮的玻璃房子。而不少人也发现,即便抛开家庭因素,如何结婚,它都永远是个现代难题。换言之,阻扰年轻人的问题和痛苦,更多是精神世界的认知问题。

正如滨口龙介带着契诃夫,又环游了一圈世界。这个俄国人曾说,三百年后,科学高明,财富丰饶,但一千年后,人们还是要说:

我多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