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了我心里的“女性品质”和“real上海气质”和“邵艺辉气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熟悉的和同类的。首先是不用多说的女性品质,仿佛构造了一个小型母系社会,“女妈妈”“女爸爸”“女小孩”“女人的床伴”“女人的前夫”“女人的爱慕对象”,角色和关系的设置都是以三个女人——组成的小家庭为核心的,每每发出感叹自己发现女性气质如此美好的时间还不够早。其次我觉得熟悉和喜欢的点在于“上海气质”,大部分影片中的上海分为两种,纸醉金迷版或者民国时期新旧交融版。但好东西呈现了我心里的上海气质,多元、叛逆和前卫的:多元是琳琅的文化汇聚于此,彼此独立又成立多样的个人或小众品牌,这一点很抽象很难理解,因为大部分人理解的品牌是dior和香奈儿这种,但我认为的品牌的基础不一定来源于实体物品而是每个人推销独创的个人理念,这是我眼中上海很酷的地方,而好东西抿出了这种感觉。而前卫这个点在于,电影里几乎所有人都有一种对于思想解放的共识性的认可和尊重。渣男对于双女家庭总体是见怪不怪的,小女孩可以教育自己的父亲,鼓手男对于铁梅的大女主人生也是见怪不怪的。好东西营造的这种氛围实际上是惊人的准确,在别的城市可能说很久也没让别人明白的事情,但在上海,那种抽象的脑回路或是惊奇的价值观或者做法却是一点就通,不得不承认上海本质是前卫叛逆的,并且在人群中达成了共识性流通。
最后是“邵艺辉气质”。因为看过邵艺辉的访谈,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多人物说出来的话的口气和语言好像她本人,完全是邵艺辉本人在说话呀,实在是非常非常可爱。不管是小孩姐还是小叶乃至小叶唱的那首《烂俗的歌》完全是邵艺辉本人在我面前唱啊,一个内敛闷骚的,心思细腻的,口气带点天真的小刺的、柔弱书生样的。果然文艺作品里真诚的创作者都是“赤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