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到悬疑片,自然回想到著名的比利时著名侦探电影赫尔克里·波洛( Hercule Poirot )的系列。其中最让人一秒提起的,自然是 《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是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侦探小说,属于侦探赫尔克里·波洛系列,由英国柯林斯犯罪俱乐部于1934年1月1日首次出版。

我们发现其中的规律,本片《陈查理在百老汇》是1937年出品。正好剧情可以“致敬”一下这部小说。而实际上,此片最后部分,的确由陈查理对整个案件进行推理分析,也是把所有嫌疑人招到现场,当然,方式有点粗暴,不像 波洛 那么儒雅,但陈查理扮演者欧蓝德,确实憨憨的效果,与儒雅有几分类似,并且最后部分现场揭穿了凶手。如果不是我看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介绍,我几乎在怀疑,到底谁在借鉴谁呢?

说回本片,此片不需要介绍演员,哪怕你觉得陌生,也会觉得各位演员非常卖力,演绎到位,特别其中的纽约探长尼尔森,表演的丝丝入扣,一看就是老戏骨。把一位大城市地位的探长特色刻画地非常到位,让人觉得这种城市老警探,就是应该这样,既有睿智和老油条,同时又有责任感。而陆锡麟作为大儿子的配角身份,与欧蓝德配合的非常好,尽管老美电影,无论是亚裔,非裔还是印第安人,必须表现地各种莽撞,少不更事,永远上不了台面的配角甚至跑龙套,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政治正确的刻板安排,查记录陆锡麟也好像并没有在好莱坞有过担任主角的作品。正如李连杰所言,好像自从李连杰到了好莱坞拍戏,并且由他开始,美帝梦工厂才正式认可亚洲演员当主角是合理并且给与高片酬的序幕。过去的历史因素不必深究,反正观众不要被早期电影中的华人角色,各个不是笨就是傻的刻板印象所误导就行。

但陆锡麟和欧蓝德在荧幕下的私人关系,看资料介绍也是非常好的。由于欧蓝德其实是酒精依赖症患者(酒鬼),医生强制他不得再喝酒,否则性命不保。但既然是依赖症,没得喝肯定和烟鬼和吸X人员一样,各种狂躁不安,甚至无法继续演戏,此时,陆锡麟就会私下塞点药给他进行短暂治疗。很明显大家明白这是什么药。

此片非常值得早期就应该进行系统性翻译,因为全部都是童叟无欺,老少咸宜,没那么多政治色彩的内容,而且,也是中美关系第一次非常融洽的二战期间,当然,这个中是指常凯申的中了。但并不影响其中的美好。

如果说有什么内容需要吐槽的,估计就是很多犯罪电影常常犯的毛病:凶手在最后阶段,花大量时间篇幅去描述自己的犯罪过程,而不去开枪。也许当时的观众很受用这一套,但是按照90后,00后的标准,坏人死于废话太多,往往是他们的审美结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