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启发了很多观众打开主动思考的开关。看似节奏缓慢,实则信息量巨大,在短视频盛行的年代很另类。它让相当一部分之前自觉非艺术片受众的群体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的第一感受,是自然舒服,就像河水的流淌。看似寻常,却最见真功夫。这和顺拍关系很大,这样演员才有可能真实地生活在电影里,朱一龙的马哲才有可能展现出现在众多观众交口称赞的天然去雕饰的演技。

除了感受到胶片的特殊美感和年代感外,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敬畏命运,不要太相信自己,因为自己的确渺小,很可能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即电影宣发用的余华老师所说“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我们很容易带入马哲的视角,非常努力地破案,收集证据,调查嫌疑人,通过录音带的火车异常报警声缩小范围,找到案发现场的嫌疑人钱玲,通过钱玲在找到第二个嫌疑人王宏,通过王宏找大波浪,专业能力挺强,工作态度也好,不像徒弟摸鱼,也不像局长忽视疑点,急于结案。然而 其实案情可能就像表面上那么简单,就是一个疯人杀人,没啥动机, 之前查案所有的努力都是无用功,马哲不相信这个结果,即使物证人证俱全, 认定这个案子就是疑点重重。

结果框框一处理下,又多了三位死者,马哲自己也被逼疯了。

人永远不能太过于相信自己的观点。相信大部分观众和马哲一样,一开始完全不认可局长的结案判断,因为他只是想快点结案,拿到荣誉。 其实即使这次他的动机不算靠谱,之前也许也有不少误判的案子,也不能觉得他这次判断就一定有问题。 马哲和很多观众其实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局长的,预设了一个立场,自己是对的,答案应该在河边未解的大波浪、王宏等人身上,邻居说疯子性情温顺,不能冤枉他。

一旦有个预设立场, 马哲就不能保持客观查案,也导致了自己和其他案件相关人士的悲剧。

佛说,“慎勿信汝意”,要谦卑, 要对命运和未知敬畏, 要敢于对自己说“我很可能是错的”。

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电影,河边的票房非常成功。我觉得片子成功其中重要的一点是, 它是个难度适中的开放互动型电影。类比中等难度的乐高玩具,一般玩家动动脑子都能拼出来,而且它不是固定的图纸,每个人能通过自己的构想拼出不一样的成品。 在商家本身提供的材料基础上,你甚至可以加入自己的独特小部件,成就独一份的作品。

这种成就感不是一部爆米花电影爽一下可以比拟的。 而且它的难度也不大, 不是属于少数大神才能上手的设计。《河边的错误》甚至出现了“一千个人一亿个哈姆雷特”这种稀罕的现象,因为一个观众都会有多种解读。

这次很多观众通过这次体验,发现艺术片原来也不高冷,解读很快乐。 这大概算作品真正成功的地方吧。 观众很挺优秀,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方式打开。

一部胶片(film)制作的电影(film),一部顺拍的电影,一部所以主创都以作品质量为重的电影,《河边的错误》是理想主义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