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萧峰力逼辽帝发誓
胡汉和解而后杀生成仁
为报宋人养育之仁 辽帝知遇之义
狭隘民族主义的视野自此延展
将小说引入了更广阔的世界主义
等等…其实以上都是我的吹逼话
说世界主义是我自己脑补 我们试图反观
萧峰执迷的仁义其实也让他断送了性命
金庸对民族问题及史观其实非常复杂
具体体现在:儒家正统史观下的“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接下来我具体论述
一 “侠之大者”:武侠精神的歌颂
侠之大者 以武犯禁正是武侠精神的精髓
特别是在封建法制难行时
要以暴力相抗维护朴素正义的无政府裁决性
上升到政府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如是
二 “为国为民”:朴素人道主义的情感关怀
为国为民始终是金庸不变的宗旨
这是作家的良心和正义 也是小说的光辉所在
在弱者没有人权的拳头年代
金庸着力地制止生灵涂炭
在金庸对佛学的精研下
这种关怀又带上了宗教色彩
三 “华夷之辨”:认同儒家正统政府论与汉族中心论
诚然 金庸始终秉承正统中心的观点
触及民族问题时就难免“华夷之辨”
协助辽帝平叛是正义 辽宋之争是非正义
但如今大统一华夷一体 何为正义何为邪恶呢
异族抚养长大又被本族逼迫杀人
最终都因不杀异族背叛本族而死
这种命运两难悲剧在小说中反复上演
更像是对儒家仁义正统的一再讽刺
这是秉持民族中心论的结构性难题
每个民族总是相信本民族才是文化与未来
中华尤甚 甚至有沙文民族的狂飙之势
这样的史观书写 无疑值得反思
以上三股力量的拧结下
让小说出现了支持和怒黑政府的双重形象
不得不说金庸是个彻底的“高级黑”
但也试图为政府与民众、民族之间的关系寻找和解
在政府和民众关系的最终回答上
金庸选择让韦小宝回归山野 不问朝堂
尽管异域高僧鸠摩智终由汉人渡化
这样的人道主义依旧带着正统甚至沙文的观点
对其他民族和少数群体带着居高临下的怜悯
对其民族歧视和直男凝视的批评也可见一斑
这是由身份和立场共同带来的问题
而人道主义则是来自作家的良知
其实 对金庸这样成功的通俗小说而言
说得再多都有些吹毛求疵
不妨碍其成为最具传播力的华人小说家
在感受其文采飞扬故事精彩的同时
让我们心中充满朴素的良知正义与爱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