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监制陈正道说的,这可能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绝对少见,而且充满诚意和野心。
从戛纳时我就一直很期待,没想到在一部电影的开头5分钟就能让我回忆起童年时候那一团模糊的阴影,然后把它慢慢解开。
故事的基础设定其实很简单,人物关系也可以说是高度抽象和精炼的。女主是职业花滑选手,而花滑教练正是她的母亲,无论她如何努力,在母亲看来都不够好,她永远也不够好,大赛在即,世上突然杀出一个比自己更强的、看起来逼近完美的同龄女孩……
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片其实有两个主题,1是双重人格,2是母女关系。如果说双重人格的讲述更偏向内心,母女关系则更加外在和实际。而且,造成我们性格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和母亲的关系,因此两件事其实也算是一件事。因为小时候我们通过对母亲的认识建立了自己,建立了自身的客体恒常性,假如成年后没能和母亲课题分离,那么关于女儿的一切,也都会关于母亲。
———王教练,母亲的角色———
张子枫的表演一如既往地好,而且能看到精神和体能的极大投入。比起两个年轻女孩的对手戏,更让我有代入感的竟然是马伊琍饰演的母亲。
马伊琍演得真的很好,太像一个不肯脆弱的母亲。强大、严格、控制欲强、还携带着一些年轻时作为失败者的晦暗之气。她假装听不见女儿说话,刻意地情感忽视,却还是为女儿买最好的训练服和冰鞋、提供最好的条件。
江宁赛前吃的用来推迟月经的避孕药,在高考之前,我妈也给我拿过。不过好彩那时候我的月经错开了时间,没有吃下去。在人生重大的事情面前,比如比赛、比如考试,你的身心灵健康是一定要让步的,这是我们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设置。
我的成长环境和江宁类似,小学六年以来,我妈都是我的班主任,在学校我要叫她王老师。长期以来,我对反馈——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都非常敏感,因为我的妈妈就是我的老师,我无法将“给出反馈的人”和“决定我的存在有没有意义的人”分离开。而表扬和批评都可以是一种操纵。
说实话,现在亲妈已经不再讽刺我了。
但是当马伊琍饰演的教练/母亲一遍遍要求张子枫饰演的女儿江宁做到更好的时候,我童年的PTSD又犯了。
而且我发现,在成年之后,我的恋爱和交友似乎都是一个不断找妈的过程,我想要跟随更强的人,让他们鞭策我的进步,直到我认识到这个过程会大大损伤我自己最珍视的东西,于是我停下了“找妈妈“的过程,但是随之而来的确实动力的完全丧失——在没有人鞭策我、要求我、审视我之后,我找不到像从前那样拼命的动力了。当我不再苛刻地要求自己和咒骂自己我的成长速度好像变慢了,进入了一场冬眠。
在场边的长谈中,江宁说出自己需要母亲的鞭策来促使自己进步,而母亲王霜也需要江宁的成长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王霜向江宁道歉了,天呐,这一幕是如此梦幻。
成长于严格的东亚家庭,埋怨母亲是最简单的做法。但是《花漾少女》却没有这么做,反而让人物高度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渴望。
女儿不是母亲的受害者,此时她们只是相互需要——这是我在《花漾少女》中看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又卑又亢的女孩,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天赋吧————
如今我已经变得比母亲还要强大,她对我也开始有更多的鼓励,但是我已经内化了小时候那个对我严厉批评的母亲。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人通常会变得又卑又亢,又自恋又自卑,人的内心也会慢慢开始分裂。当然,假如我没有在一个人身上看到自恋和自卑的混杂,那我会断定ta不会是一个好的创作者。
《花漾》中做了一个叙事诡计,虽然设定并不难猜,但是在细节和呼应上做得很到位。导演、摄影、声音和整体制作本身的技术水平很好,可以看出多处从结果倒推的精准设计。冰鞋、冰场的视觉元素做得也很巧妙。
张子枫最出彩的两场戏,在冰场上合着弦乐满脸是血,以及最后找到滑冰的自在感,笑着绽放,那最后的松弛,恰恰是她勇敢地面对内心的阴暗面之后才能发生的。
不管是从小遇见的“别人家的孩子”,还是运动场上的替补演员,舞剧里的B角,有时候你需要照一照与你条件相仿的镜子才知道自己在哪,在往哪个方向走。《花漾》对镜像理论以及相关的西方哲学或许有一定的研究。
电影在故事进行的过程中发散出了很多解法的分支,但是最后没有收束在人物关系,而是收束在了主人公的高度自觉上。
《花漾少女》用人物的高度自觉做了收尾,没有传统式的和解,也没有过分励志,它把解法回归到了个体身上,又或者说是最近社交网络上每个人都在用的词“主体性”。
这确实也是体育题材电影最突出的魅力。
江宁的觉醒来自她自身的冲动,来自日复一日的训练和身体的病痛,并不是母亲踹了她一脚,也不是钟灵给的刺激,而是因为江宁自己心里有那个东西。
她珍视那个东西,因此她借助自己的母亲,借助强大的对手,借助自己的幻想,这一切都是为了浇灌自己的野心、热爱和渴望。她想走得更远。不是母亲“望女成凤”了她,而是她借助了如此望女成凤的母亲。
她有时候看起来弱小无助,但是她时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心里的种子无论如何也要长出来,势如破竹。
我建议每个躺不平又卷不动,找不到方向的朋友来看看这部电影,倒不是因为它给出了解决办法,而是它打开了一个空间,你可以走进去,安全地照镜子、安全地思考。
人确实是需要前辈的指引和伙伴的陪伴才能进步的,但另一面,人不可能仅仅依靠教练、伙伴或者一次醍醐灌顶就获得非凡的成就。
这些角色都只是倒影,房间里从始至终都只有她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