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甲:纯个人角度解读,如有不同看法,你对我错。

我曾不理解为什么国外的酷儿群体会这么喜爱朱迪嘉兰和这部电影,但经历了自我认同与接纳、全方位出柜以后,再回头看这部电影,确实能被解读出不少比较先锋的酷儿性内容。

选角就不提了,朱迪嘉兰这一生作为文化偶像符号,其被压迫和剥削的经历已经足够富有悲情传奇色彩。
角色塑造上就更甚,几乎每一个角色在当时都是反传统的:具有冒险精神与领导力、在困境中试图拯救自己的少女多萝茜,没有心脏却极度感性的铁皮人,身居高位(万兽之王)却缺少勇气的狮子,没有大脑却最有智慧的稻草人。这些角色本身就打破了传统的刻板性别印象:男性必须理性、勇敢,女性必须感性和被拯救,智慧只属于特定的某一类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故事开始时,堪萨斯的黑白色压抑氛围、多萝茜在现实社会的格格不入与奥兹国的色彩缤纷、人人皆可自由表达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主角心中对“彩虹之上”的渴望也与酷儿们对“柜外”自由生活的愿景交相辉映。
冒险过程中,大家总在强调着那些以为自己一直缺少(但实际已经拥有)的特质,认为自己缺少了这些东西就不足以对抗那些艰难的境遇,但这些特质却在一次次的化险为夷中悄然显现:铁皮人的丰富情感、稻草人的冷静睿智、狮子为了救多萝茜的一往无前。而同路人们的友情联结,本身就已经是一场互相帮助彼此发现其宝贵特质的冒险——正如酷儿群体们在困难与压迫中仍能互相鼓励、绽放本真。
在结局中,主角团们也终于意识到,自己追寻的东西其实一直都拥有,只是这些特质尚未苏醒,需要在认同与觉醒后方能绽放。

我想,或许这部电影最大的魔力,就在于让每一个社会中“格格不入”的人,保持那一份“终能抵达彩虹之上”的初心,以支撑着自己继续前行,找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