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前半段台词“赶”到令人窒息,完全不给观众留喘息的空间,这种压迫感是否是为了刻意营造后台的混乱和焦虑?如果是,这种手法是否过度牺牲了观众的舒适度和对信息的有效接收?是否与电影媒介的特性相悖?听得我那叫一个累啊,想叫陈佩斯和杨皓宇赶快歇歇。
为了迎合市场制造廉价笑点,全片唯一拥有姓名的女性角色,荣幸地被塑造成“无脑私生粉”的究极刻板印象。低俗性暗示梗就跟不要钱似的一个接一个往外抛。创作者似乎想用她象征“被资本愚弄的庸众”或“对艺术的盲目追崇”?可惜,暴露的只有自身贫瘠的想象力与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批判资本没见多狠,物化女性倒是驾轻就熟。
资本家硬捧“资源咖老乡”本是绝佳的讽刺素材,结果呢?处理得像一场过家家。整部影片沦为闹剧,用屎尿屁和性擦边球充当笑料。等到需要升华主题了,就紧急召唤陈佩斯老师贡献几个“痛心疾首”的下跪镜头,配上罐头式悲情BGM,企图强行按头观众共情:“看!艺术多惨!” 抱歉,只感到敷衍和尴尬。铺垫不足、情感空洞,靠老艺术家膝盖和背景音乐就想糊弄。这种“苦情戏”手法本身在当代语境下已显陈旧和廉价。观众感受到的究竟是深刻的讽刺,还是一场同样被资本逻辑裹挟的、缺乏诚意的娱乐产品?电影本身是否落入了它所批判的模式之中?最绝杀的是结尾——一个突兀的、强行蹭热度的现代脱口秀梗! 瞬间把观众从本就不稳固的民国戏台,一脚踹进202X年的综艺录制棚。偷懒、投机、对时代背景的彻底蔑视。
它意图控诉资本不尊重艺术?可它自身就是资本逻辑下粗制滥造的产物:用话题明星(黄渤)、情怀符号(陈佩斯)、低俗噱头(性擦边球)和蹭热度梗(脱口秀演员徐志胜)拼凑,主题表达如同儿戏,对女性充满恶意,对时代毫无敬畏。它愤怒地指着台下的“资本家”,却忘了自己早已是台上那个被资本硬捧、演技拙劣、把艺术踩在脚下狂欢的“老乡本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