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被看好的《捕风追影》点映期间口碑大爆,自称“暑期档唯一动作爽片”(捎带手把《碟中谍8》开除“暑期档籍”)。电影宣发后期紧贴口碑爆点单独宣传“爽”,把它写在购票平台的大字报上。虽然说没有涉及诈骗营销算是一件好事,但这也确实与电影的真实质量形成互文。

...

...

可以把它当作是升级版的网大,吃饭的时候拿来当电子榨菜瞟两眼非常合适,但要把它当成是一部各方位都水准在线的“动作类型电影”未免有点太跌份了。

不可否认的是,本片提供了大量的动作戏满足观众的感官刺激,141分钟的时长也谈不上有什么“尿点”。每个重要的桥段都像微缩的“三幕剧”,主角/反派目标相对明确,对决过程一波三折、张弛有度,能实现既有“动作”又有“戏”足以让至少50%的国内同行汗颜了。单从内部结构的角度看,都是“有效爽感”,这很难得,很难想象有这样强大的控场能力的导演,他的上一部戏还是“牛马精神”。

遗憾的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电影的所谓“爽感”非常表面,在肾上腺素劲儿过去之后,恐怕只剩一片废墟。当然,还是我在动作片影评里反复强调的那句话,如果您看动作片只为了“看个爽”“听个响”,请您立刻退出这个页面,经济下行时代大家都不容易,没必要在网上给自己找气受。

!!!剧透预警!!!

与这几年里其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电影(或抖音短剧总集篇)“多点开花”“内外通透”的烂法不一样的是,《捕风追影》在缺点上格外专一。主创使出吃奶的劲把不足掩盖在表面的喧嚣之下,任由其在剧本里没人在意的角落里猥琐发育,最终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台面上。而最明显的那个,就是忘记讨论反派团队的能力值域,以至于其技术(手段)和目标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断裂。

单是这个广受赞誉的开场就让我感到震惊。冒昧地问一下,熙蒙的技术要多高超、他的电脑算力要多强大,才能在澳门警署总部的监控里实时deepfake?就算熙蒙具备这样的技能和技术,能做到实时深度伪造、贴脸给他们上眼药,对警队系统了解到这个地步,这说明技术部门至少已经被渗透一半了,还是说你们的防火墙的资历也和黄德忠一样老?出现如此严重的漏洞,第一反应不是紧急自查和纠偏,而是请来黄sir这样的老古董,将抓贼的希望寄托在“文艺复兴”“旧活新整”上,也是挺抽象的。我理解这是导演在AI大数据时代翻拍《跟踪》这样将近20年前的电影时必须要做的在地性改编,但作戏的思路扯淡到不可置信。

类似的情况在007系列的第23部电影《大破天幕杀机》里也出现过。在那部电影里,大嘤帝国整个“特工体制”只在乎当权者的利益为此不把手下当人,而席尔瓦就是僵化体制下必然产生的恶性肿瘤,是军情六处的阴影,而“跳反体制外”的叛逃特工恰好知道体制在技术和管理上的“麻筋”所在;因此邦德也并没有完全诉诸体制,而是放大对手人性的贪婪,将他引到自己熟悉的老派的战场(天幕庄园)用最old school的方式一决胜负。

...

而本片导演开出的药方是彻底拥抱过去,甚至是回到过去,期待复制以往的成功经验就能在当下再赢一次。电影中警署的路径依赖自然造成了电影中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影子”一行人翻越警方防火墙如入无人之境,只要顺带着监听一下内部通讯,黄sir引以为傲的“动物园”就对他们单向透明了。有能力干扰警方的监控系统,却让一群跟自己对着干的人自由通信、不受到任何的监视或干扰,这群人没选择留后手估计只能用“剧情需要”解释。

反派团boss傅隆生的设计让电影给我带来的困惑更上一层。这个反派堪称“21世纪最难sha的老头”。要知道当年约翰麦克莱恩(其系列电影英文名为Die Hard)、鲍小强谢幕的时候也只有50多岁,而饰演傅隆生的梁家辉今年已经67了,而主创给他设计的动作戏是:一个人无伤单杀三十多人后紧接着和当打之年的熙蒙刀战1v1且打赢,并顺利活过了炸弹爆炸(这段也是挺有意思的,明明有枪有炸弹就是不用,非要和人家肉搏,结果毫不意外打输了,你们这伙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押送回警局的路上1v6且顺利逃脱;结尾码头和龙叔1v1的时候(话说黄sir的武力值也是逆天),热汤泼脸、碎片扎腰、灶台角顶脊柱(这些放在别的动作电影里完全可以作为终结技)都打不出真伤,跑路的时候连瘸都不瘸一下……黄sir一直强调他受了伤,但他的伤具体可以对他的行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一概不提,仿佛不存在。

而且,要是何秋果追逐的时候不是“看手”而是专注于“瘸腿且行动迟缓的老头”,就没有那一段尬上天的狗仔队大集合了。它之所以可以被视为整部电影的败笔,是因为它极度顺拐,为了“上高光”这一戏剧目的可以牺牲一切。傅隆生在这一段也真是配合,码头上明知道何秋果所来目的,仍然选择和她“尬聊”,自己给自己拖时间;逃跑的时候面对手无寸铁且实际意义上处于落单状态的跟踪队队员,他也非常大度地抛弃了之前“杀出一条血路”的做事风格,也没有去劫持人质制造混乱,而是乖乖地走到警察的包围圈里。结尾偷袭何秋果却在人家手里没有武器的情况下被顺利缴械,角色ooc的程度令人喷饭。这帮差佬的行为逻辑也很有意思,提前设计包围圈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你需要非常确定对方愿意配合你。要知道你面前这个狠人刚从火场里拉出来就能在警车里1v6还打赢了,你凭什么能确定你的小动物们不会逼他做出一些更极端的事情来?主角团和反派“互相喂饭”的结尾戏,只为了拔高跟踪小队的价值,不仅无法达到它预设的目的,反而让人难以相信其的存在意义。反派战力全靠剧情需要,这很网大;宁可狠狠地把合理性踩在脚下也要给过时的东西高光,这很强行。

这像咱俩都爱看的老电影的场景,现在我会告诉你我的全部计划,我会想出奇怪又复杂的方式杀掉你,而你会想出同样奇怪复杂的方式逃脱。可惜这不是老电影。

电影的另一个小问题就是废笔太多,写了很多东西出来,但整合不进去。判断一个编剧业务能力是否成熟的指标之一是,ta是否可以抛弃那些虽然有一定讨论价值但与电影故事没有明显关联的内容。正如《你的剧本逊毙了!》里讲的那样,“写作是一个受n狂的游戏,砍掉一只手才能长出新的东西”。遗憾的是,本片编剧(以及文学策划)的欲望有点过于膨胀了。这一缺点首先体现在反派团体的人物塑造上。“小奶狗”“大漂亮”们在开头偷塔的时候装了个大的,但在全片未参与团队内部核心矛盾的升级和解决,结尾除了让龙叔出了点汗以外对故事没有任何推动作用,在故事里的待遇和龙套没有本质区别(熙蒙逃脱那一段龙套四人组写丢了俩,最后用生硬程度不亚于“字幕结局”的方式交代,编剧你是会写的)。熙蒙和煕旺二人双胞胎的设定对剧情的影响基本没有,就算他们是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故事依然成立,片尾的彩蛋还加了个三胞胎进来,硬攒这么些个“反转”只能说有一种诚虱的美。金融大佬的故事本来还以为后面戏会很多,但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几句就过去了。

更重要的是,电影中对着重展示的两对矛盾——“救人和完成任务的矛盾”和“老一代与新一代的矛盾”——的讨论要么嫁接感明显,要么干脆游离于故事之外。这些本来应该作为电影的核心冲突拔高故事,现在反而像是某种可有可无的摆件,展示出来只是来假装某些廉价的东西很有深度。

先说占比不是那么大的第一对矛盾。关于“救人重要还是完成任务重要”的讨论在银河映像的原版里就有,尽管两部电影给出的回答大致都是生命比既定程序更重要,但在完成度上可谓是有天壤之别。《跟踪》里,新人何家宝被黄sir教育“任务更重要”,但仍然坚持本心,而结尾与陈重山的对手戏之所以存在恰恰是因为黄sir放弃了自己的隐蔽身份主动出手搭救,人物弧光是对贯穿全片矛盾的升华。但在《捕风追影》里,编剧为黄德忠写了更完整的人物前史,黄sir出于正义感救小孩,遗漏了主要任务,搭档因他的疏忽而死。这样处理强调了过去发生的矛盾对现在人物处境的因果关系,保留了“窄巷救人”和“放弃任务救同伴”这两段戏。但在结尾需要弧光的时候,编剧就将这个情节点和码头小店一样暴力拆除,在刀刀见血的动作戏刺激下,观众就会忘记结尾黄德忠救场的时候并没有放弃什么执念,而恰恰是出于完全合规的程序正义。因此,不难发现,对警察职责的探讨在结尾彻底隐身,对剧情矛盾的解决没有一点帮助,反而被偷换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在电影院放短视频一般令人尴尬的全员亮相。

另外是黑白两条故事线都在讲的“老一代与新一代”的矛盾。傅隆生那一边就是“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结果“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警队那边就是选择“古法抓人”还是拥抱新科技。如果说后者尚存一定的讨论价值,那前者就是彻头彻尾的玩笑。这伙年轻人开头贪欲爆发想要多抢一点,被头子教育之后贪欲爆棚,觉得自己可以单干;但电影中对于盗匪团伙里老一代与新一代的矛盾,有且只有一种呈现方法,即“窝里斗”,还是不用脑子的那种。这就需要回到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里来,一群手握最新科技、最牛易容术、最强黑客技术支持,能摇到“社会大哥”和“热衷极限挑战的雇佣兵”,却打不过一个60多岁的老头,反倒被人家反手团灭。换句话说,前面费的口舌、各种试探都是铺垫,但几个MV一样的闪回之后,真打起来却拉了个大的。龙套四小只落网的时候警察给的解释“没有老大,他们都不知道往哪跑”也不能令人信服。熙蒙的能力都能给警局贴脸开大了,顺手入侵一下他们的AI系统辅助自己脱身很合理吧?手上现有的资源不用,不懂得打配合,偏偏一副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状态,不被逮到才怪。

电影中对于“古法”与科技的探讨也非常粗糙。在一开始的内部会议上,伍耀磊和王雪梅之间关于是否启用AI等最新手段产生过争执,但这一矛盾在电影中被一直悬置,直到后面抓捕熙蒙那一段再次启用AI大数据辅助抓人,最后抓傅隆生的时候也短暂亮过相。电影相当于在两者之间做了一个调和,技术可以用来指路,但“手机”不能去抓人,实际去执行的时候比拼的还是人的能力。此矛盾的处理不仅在戏剧意义上失能,对重大剧情转折点参与感不强,还暴露出主创团队对现代刑侦技术和警队的调控能力的理解至少落后10年。以现在人脸识别的精度,嫌犯像本片一样只带个墨镜口罩已经完全不足以糊弄过去,就连《碟中谍5》里作为“高科技”出现的步态分析系统已经成为现实且日益成熟,只要调试得好甚至可以在笔记本上运行。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将大大提升公权力机关的效率,带来的必定是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对于犯罪团伙的追踪和抓捕也是如此。而在一个“精细化管理”的时代还去提倡那种“广撒网才能多收鱼”的模式,在用过时的思维范式揣测新技术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理念,讽刺感便扑面而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算我们把电影中主创对于新科技的理解全部解读为艺术加工,他们对于“技术”的观念依然充满了断裂。类型电影创作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便是确保主角和反派旗鼓相当,任何一方过于强大都会降低故事的可信度。而本片具体在技术这一点上,主创为了确立盗匪团伙的压迫感给予了他们神通广大的技术力,在故事后段却让他们束手束脚;而主角这边因为“土法炼钢”的成功,找到了一个在电影中优于高科技手段的解法,反而给他们技术赋能,更加体现了科技在影片中的尴尬地位。

...
电影剧照

他们一边结合时尚打造颜值盛宴,用“高科技”“潮流”作为噱头营造酷炫场面吸引观众,一边又暗戳戳地嘴它们几句,表达一下“技术理性”的反感,隐蔽在精致的皮囊之下,是左脑和右脑在打架。历史也许可以押韵,但不可以循环,执着于从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打捞往昔的荣光,最终注定只能捞上来一个又一个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