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传记类的电影,应该是很难拍的。

太过夸张了感觉虚浮,太过白描了感觉寡淡。

这次,凯特温斯莱特向这个难度发起了挑战,勇气可嘉。

巧合的是,最近正好刷到了小李子和凯特温斯莱特的同框,小李子也是为了好友的电影友情站台,满满收获了一波回忆杀。

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为什么会“万人空巷”,和凯特温斯莱特的“艺术”不无关系。

时过境迁,现在在电影上看到这样的镜头已经不新鲜,所以,凯特这次,相当的“随便”。

...

故事,是以凯特接受采访开始的。

个人感觉,这样中规中矩也蛮好的,结果在后来,竟然还出现了反转,搞得现在连“纪录片”也要反转的节奏,多少有点膈应。

那么,问题来了,凯特究竟是因为什么“奔赴战场”的呢?

如果不是为了“名利”,那是为了什么。

这个,应该是故事应该探讨的主题。

...

这种内心的“渴望”,在第一次“接触”时,就被这“无牌司机”给一眼看透。

说不说,这俩人的第一次见面,彼此是棋逢对手。

真正的“战斗”,即将开始。

凯特大概是因为被“无牌司机”说中了心事,才有了“改变”的原始动机。

...

很快,凯特就跟着无牌司机到了伦敦。

不过,战争阴影也接踵而至。

凯特决定去杂志社应聘。

妈蛋,过了35,还在找工作,找什么工作啊,哪个公司还要你?

现在,35-63的,要不祖上蒙阴,要不吉祥三宝,还想找体面的工作?

凯特即便曾经是模特,现在也“过气”了好不啦。

...

根据故事,其实凯特第一次“战地”,基本也就是在大后方转悠。

一般的地方,凯特因为是女性,基本进不去。

然而,作为一个记者,本身就应该具有“在平常中发掘价值”的新闻能力,所以,凯特即便是随便逛逛,也能拍出令人“震撼”的照片。

以至于,当时“执勤”的女性飞行员,都对此匪夷所思。

拍的是什么呢……。

...

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到战场上看那些鲜血淋漓。

人性,在那种“道德见底”的环境下,任意的肆虐。

这个女人,最后被扣上“通敌”的帽子,谁也不会从内心问一问是不是无辜,而且,她本人,也已然放弃。

肉体的摧残最后化成血淋淋的数字。

精神上的摧残,最后化成无尽的绝望。

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战争。

无论正义还是非正义,那些发起战争的人,都躲在后头,付出代价的,永远是小老百姓。

...

太多的人“离奇失踪”。

和平年代,小民做牛马。

战争年代,小民做炮灰。

没有人知道答案。

...

故事里头凯特的同事,感觉也是相当憋屈的。

在听了一夜的墙角之后,凯特终于约同事进卫生间了。

当年的小李子画完画之后,可是“you jump I jump”。

这次这个同事,拍完照只能选择“出去”。

...

战争的创伤,这是个无底洞。

不过,很多人都会劝——让他过去吧。

怎么过去?

永远不会过去。

那些劝人“息事宁人”的,大概都是和稀泥的“粉饰太平”。

两头猪实在闹腾,就各打五十大板,至于谁对谁错,谁关心啊。

...

最后的反转,感觉相当无聊。

这个“忠孝不能两全”的套路,老外怎么玩上劲儿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