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克制是最让人舒服的气质。不过度渲染悲惨,也不过分美化人物。我相信有比街友更惨的群体,就是那些黄皮肤都没有的流落人,还有卖春给街友的妓女,对底层人群体的展现,导演拍出了层次,(即使是吴镇宇演的阿辉他们这一波街友,内部也有复杂的排挤与剥削)这是相当残忍的,它堵死了观众的浪漫幻想,还原一种凶恶的社会真相。而对于这群人的前史,导演也做得恰到好处,与社工的几句对话,吃饭时自述家事,你就能清楚地看到“堕落”背后的无奈与主观。阿辉拒绝对镜头说自己的故事,这也是导演的态度,既不要你同情,也不要你憎恶,只要看清楚如今他们有来路却没有去处。阿爷与阿辉无疑是群体中尊严感更强的人,他们都因为“儿子”的出现得到某种救赎,但救赎之后他们发现仍然无体面之路可走,只能选择用死亡来对抗。
电影中有许多镜头,特别是进入街友木屋房子的镜头,几乎都是斜着拍,歪着拍,这种非正常视角,说明导演不想直接催促你去共情主角,而是带你冷眼旁观。其实导演一直在做平衡与抽离的工作,比如给阿辉有坚持要对方道歉这种光辉时刻,马上又带你回忆他曾经如何堕落,街友互助,但互相抛弃利用更多,导演努力给你看这群人真实的样子。如果如此视角,你还能体会到悲悯、愤怒、抚慰、同情,哪怕只有一丝丝,那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善良与力量,也是导演的野心。
香港太繁华太美丽了,经济的狂速发展注定会不停挤压穷人的空间与尊严,锦袍之下一定有苦泪,鎏金背后一定有血骨,如今港片导演镜头纷纷转向这个课题,所以不是港片在死亡,而是港片在重生。
另外不得不说,如今香港导演还有另一笔“宝藏”,就是类型片时代留下的好演员,它们实在太好了,这批演员从小咖到大明星都给我一种懂生活的感觉,或许来自长期高强度拍各种类型片的磨砺,他们似乎懂每一种生活,他们能静能燥,能疯能哀,眉梢嘴角的戏都那么饱满又准确。其实我并不真正了解一个流浪汉或街友的状态,街上遇到出于尊重我也不会刻意观察,但是他们的表演就是让人相信他们是一群曾经失去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