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部刷B站时被随机推送给我的影片,不过这片子看到最后简直令我大失所望。

全片共三幕戏。第一幕,末日降临。人类在持续的灾难与死亡之中等待着世界末日的到来,末日这一天,街头以及人们的房屋上,到处是一个名叫查克的人的照片和影像,旁边还写着一句话:“伟大的39年,感谢你,查克!” 查克是谁?以此疑问为悬念,观众的好奇心立马就起来了。

第二幕,街头起舞。一个特别平凡的日子里,39岁(离死亡已不远)的查尔斯·柯兰克,也就是主人翁查克,拎着公文包走在路上,中途看到一位街头艺人,在街头艺人的音乐节奏下,查克一时兴起当街跳起了舞,舞蹈吸引了很多路人,其中一位刚失恋的女孩受查克邀请与他一起共舞。这场戏贡献了全片最精彩的几分钟,查克人生中一次美妙的放飞自我。

第三幕,回顾人生。这幕的主角是童年的小查克,小查克擅长数学,但他喜欢舞蹈;小查克在舞会上鼓起勇气与心爱的女孩跳了一支惊艳众人的舞;小查克听从长辈的教导与建议,放弃了舞蹈,选择了数学(他后来的职业是会计);小查克在家里从不被允许去阁楼的那间上锁的房间(在此导演又设置了第二个悬念,即阁楼里究竟有什么);查克在祖父母去世后得到了房子,他终于可以去阁楼的房间一探究竟了……

请原谅我以白开水一般的口吻来叙述这部片子,因为我完全不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涵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电影主题的表达,既可以以积极励志的方式推进,也可以用消极堕落的手法展现,若只论表现方式,没有孰好孰坏。然而,这部片子似乎在积极与消极之间彷徨且游移不定。感觉导演也想要励志,在一场戏中,小查克的老师开导小查克,告诉他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宇宙,自己创造一切,这也就是“你包罗万象”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正是影片的主题。这同时也解释了第一幕戏,既然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宇宙,那么世界末日其实就是查克的死亡。第一幕里出现的人物是查克人生中遇到过的人,查克39岁人生的终结,便是那个世界的覆灭。由此可见,导演野心不小,在叙事中试图加入更宏大更深远的概念。

影片结尾,打开阁楼房间的青年查克究竟看到了什么?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就是一间空房间,然后当查克转身要走出房间时,他一回头看到了房间里躺着将死的自己,是的,他看见了自己的未来、自己的死亡。他震惊,震惊过后是冷静,冷静地意识到人生就是一场等待,一场对死亡的等待。接下来呢,生活要继续,该干嘛干嘛去吧。

先不说生命是一场对死亡的等待这个一点都不新鲜的观点,关键问题是,作者要从中挖掘的是什么?整部电影,除了童年的小查克脸上还展露过笑容,其他时候我几乎看不到查克有或喜悦或幸福的表情,哪怕是在第二幕放飞自我的舞蹈过后,查克的喜悦短暂得近乎倏忽而过,很快脸色又沉了下去。显然,放弃了舞蹈、从事会计的他并不开心。励志吗?一点儿都不。一个早已看到了自己的死亡的人,依然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人生。

电影这门艺术,当然不是越励志越好,消极黑暗的表现手法照样可以创作出经典。《查克的一生》仿佛是在赞美平凡人,否则第一幕里就不需要一再出现那句话了:“伟大的39年,感谢你,查克”。导演是想说,一个普通人,无论生命长短、无论快乐与否,仅仅活着就是一种伟大吗?赞美平凡没有任何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看平凡人的故事。但是,导演却又不愿意止步于平凡,“你包罗万象”这个题眼有何意义呢?强调它干嘛呢?结果就是,又想励志,又放弃不了对虚无的执着;说消极吧,又拿不出消极到底的勇气。最后,这部片子就和查克一样,平庸而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