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9/8.0
简评:
略有失望,被吹得很神的一部,在我看来确实有点过誉。放在国内无疑是佳作,被认可也很正常,但电影本身不能完全打到我,让我沉浸其中,尽管足以引发我对事件的关注与思考。虽然完成度不错也具有社会效益,但无论纪实性还是艺术性都尚不足以列入一流作品。
前言:
特意预先看了《平衡》,因此对本片涉及的可可西里的故事和背景有所了解。想看看二者-剧情片和纪录片有何异同、孰优孰劣?结果看来还是纯粹的纪录片更佳,看来我也要倾向于这条路了。
主体:
相比于本片多大程度是纪实和虚构,我更关心的是这样的电影怎么拍出来。
相比《平衡》的碎片化记录,用贯穿的情节线增加了观赏性,也使零散的内容整合,减少了不必要的画外音隔阂。剧本编排平实简单,但影像本身便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值得肯定的是,几乎不带说教地直观传达了痛与恨,再现了艰苦的环境-即便只是冰山一角的一角。取材没得说,但广度和深度仍远远不够。(而且这样的滤镜筛选和再创造多大程度上失真?)有一些触动的场景-沙丘活埋、徒步走出禁区、在车上头悬梁、队长被打死。
视听显然经过打磨设计,简练犀利但还未达到重剑无锋的境界。细节用了心力求真实,但细究就发现很刻意,只是夹带拼凑、不够自然。台词夹杂着生硬的文学味,配乐则有推动煽情的倾向。本担心画面过美、艺术感过强,可惜多虑了。为了美而求美导致设计感过强的只有开头-一度有旅游宣传片的味道(当然和后面形成了一定反差)。
以一个外来的记者视角引入,的确更容易让人带入,但是否会有先入之见、难以融入其中?
片中人物形象还算生动,尤其是大量的非职业演员,几位主演则相形见绌、单薄了许多。贩皮头子也比较虚假且片面。此外,关于平庸之恶的刻画不够深入,似乎只停留于浮光掠影的揭露和演绎,反思的力度不够。捕杀藏羚羊的场景让我想到-类似的题材(集体捕杀野生动物)-戏剧化处理的《内陆惊魂》显然更胜一筹。而尸体的陈列则让人想到《夜与雾》里的大屠杀废墟惨状,显然沉静的画面较本片震撼力更强。
杂谈:
巡山打盗猎者和扫黑缉毒工作实际上并无太大差别,犯罪的地下体系根深蒂固、相互勾连,一不小心便落入其中成为帮凶。(可惜呈现得不够)
想到居然需要人去管人、人去保护动物不受人的伤害、甚至要靠卖羊皮去保护羚羊…简直可笑又可悲。
ps.看的85min版本。第一部陆川,恐怕也是唯一一部了。
来晚了十分钟。
旁边的女生哭了一直擦鼻子。
有几个小问题:资料馆同一个银幕上播放不同画面比例的电影怎么实现都是全屏?宽银幕会不会裁切?
画面下方的模糊气流是什么?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7.8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8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5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7.8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8.1
25.5.27于小西天
据悉抄袭了《冰河在这里流过》,准备考察一番。
《可可西里》-好坏参半的佳作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张艺谋的双料金狮:城乡沟壑中的女性求索 ——《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的纪实美学和现实互文 公众号图文版:张艺谋的双料金狮:城乡沟壑中的女性求索 - 微信公众平台1️⃣简评与观感《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90年代的两部现实主义杰作,二者不仅在情节、风格上有高度相似性,而且都先后荣获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
简评-第五代发轫作
C 5-简评:观影体验实在很一般,影像贫瘠不堪、情节一样僵死无力,镜头毫无魅力和吸引力可言,镜头间也不具张力。播音腔的配音,样板戏的表演,摄影的确有新意,但总体上十分鸡肋-节奏不稳、形式和内容的不协调,也只有在这个特殊时段才会产生出 ...
札记-随感-简评
评分:B- 6.6/6.7前言:机缘巧合来看第二部该导演的电影,听说是和《扒手》一样地动作和犯罪片?和前作相比,似乎视听更为程式化、丝滑的长镜头减少了,诗意和美感也有所丧失(或者说侧重发生了变化)。简评:有着《男人的争斗》的开头和《 ...
全方位深度解析,为何中规中矩?
评分:B-6.8二刷观感依旧非常一般,但已经完全将其把戏看透了。没有见过如此自作聪明、匠气与说教气十足的影片。(本文不企图作为系统性的影评,只是将札记分集整理。)前言:和《红高粱》一样,正好是九个月后在影院重温。依旧是重估的目的。初 ...
简评
B7.5-虽然绝对不算多么精致的杰作-略显单调和平淡了一些,但私心很喜欢,很纯粹的片子,三星半。一个月以来每周找资源都以译制片失败告终。等待了三周以为找到了资源,结果依旧是俄语译制片加英俄字幕,无可忍受。终于看上了繁体中文字幕版-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