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的作品从“先锋三部曲”后就带给人们与其他第五代导演风格迥异的感觉。《黑炮事件》对官僚主义的批驳,《错位》用后现代主义构筑的对人性的俯视,《轮回》对新时期社会愤青的关怀……

来到90年代,黄建新一系列“六字审视片”诞生,可以说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后的社会发展,从上到下审视了个遍。你根本在这几部作品里看到的只有别致与另类,与同期的第五代导演相比他是独树一帜。而诞生在这期间的《五魁》将视角来到黄土高原,第五代导演的福地。

...

《五魁》改编自贾平凹同名小说,从文学剧本的来源便可知黄建新要在黄土高原现身说法了。剧本到叙事结构、摄影风格再到主题表达上,纯正的第五代导演风味。也许黄建新更是要证明自己不是不能拍“封建礼教”而是他在现代的都市题材也同样能表达。《五魁》应当是黄建新更佳感兴趣的本子,也是他更想要表达不同于其他导演的“封建礼教”压制下的憋屈,因此与其说黄建新是在随大势转型,他更是在给自己找类型片探索的灵感。

不少评价将它与《大红灯笼高高挂》有不少相似之处作为参考进行贬值。这纯属是无稽之谈,那个年代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确是张艺谋的拿手菜,咱们也是靠这个走出国门的。但黄建新对于黄土高原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原著,也不追求用庄重压抑的构图与色彩来表达,他精准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且大胆启用非本土生活经验的演员。其中三位台湾艺人张世、高明骏、顾宝明都贡献出几乎无反差的演绎。张世的台湾腔明显,但没有启用配音,因为他身上的气质的确有高原男子气概,而原声的表达反而让他更具有戏剧性,一个外表老实,内心又有些谨慎的人物性格,被他表现的非常具象,因此一个将自己与身后黄土融为一体的台湾演员,真的不可多得,腔调反倒没有什么影响了。

...

因此黄建新在创作上不会限制任何资源是值得称道的。

其次是对于“性压抑”的主题表达。

剧情的设计可以说非常巧妙,当即将过门的柳家少奶奶在遭遇土匪时,此时运用交叉蒙太奇,展示柳家的烛台上蜡烛接连熄灭的画面,这里的隐喻蒙太奇也暗示了后面少爷意外炸死,柳家绝后,少奶奶守活寡的悲剧事实。柳太太也在少奶奶过门后,依照旧例用木头人代替少爷,准备让一个贞洁少女与木头人共枕余生。

...

老太太中年丧夫,她守寡二十年,眼看儿子要娶妻入室,结果儿子又意外死亡,内心必然是无法接受。 这种双重打击使她也将这种心理强加给儿媳,传统的观念更得让她这么做,在传统的观念里,娘俩就是要一同面对残酷现实。老太太面对少奶奶守寡意志的不坚定,发出疑问:“我守了二十年的寡,她怎么就守不住呢?”老太太却忽略了自己是在与丈夫有了儿子以后,丈夫才走的,而少奶奶却是连过门的丈夫面都没见一面,两人没有爱意,被安排进没有幸福的婚姻里。而五魁拯救了她,避免成为压寨夫人,五魁又被安排在柳家做工,面对一个气血方刚的男子在眼前成天转,试问谁能有心守寡呢?这就是在传统面前年轻人的无奈,老太太作为被封建伦理支配过了一生的人,内心再怎么不平衡,一辈子也过来了,错的不是老太太某个人,正是压抑着一群人的愚昧时代,封闭的地域环境。

五魁的内心成分更加复杂,他也不甘看着柳少奶奶在这种环境下过活一辈子,柳少奶奶待他亲近,使他对柳少奶奶由开始背她过门时的心生情愫逐渐发展为爱意盎然。他同样是一个高级的“性压抑者”在不敢触碰的警戒线徘徊。

最终两人捅破窗户纸,一个是吃苦耐劳的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一个是被传统压抑的黄花姑娘。他们的爱情在最后相拥的那一刻,已经是伟大的胜利。

黄建新对于本片把握的不稳定性也很明显。

黄建新说:“拍这种片子我发现自己没有灵气,就是没有感觉……我一个最大的教训就是:任何一个创作者,都是有很大局限的。”但是《五魁》中没有一个空间是真实的,所有的转场,组接的时空都是虚假的,但这些虚假创造了心理上的真实。影像上将有生命力的事物完全剔出影片,并将土匪杀人和被杀的场面全部省略,观众看不到过程,只有结果,大量的空挡和结果的组接,这就是《五魁》的一个基本的结构方式。或许黄建新并不熟悉这一类型的影片,之后他也未再尝试过这类的影片,但《五魁》从一个反面证明了黄建新的风格,从创造意向这一点上说,《五魁》和黄建新的其他影片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

黄建新拍惯了“城市题材”而对于西部片类型,张艺谋已经太成功了,因此被人调侃缺失个人特色也是无可奈何。但黄建新肯突破,肯寻求好剧本的创作热情与本片的别样表现,也为中国影片贡献一部无法复制的经典。

黄建新也因此证明了自己是第五代导演里将普遍性(驳古)寓于特殊性(讽今)十分出色的一名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