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题材的现实主义影片,我上一次看的同类型作品是《不止不休》,且本片与《不止不休》的形式共同点多于《熔炉》。
令我惋惜的是,《不止不休》的野心大于出品。而本片比《不止不休》更加尖锐、更加凝练、更加无解,然而没有《熔炉》的视听技法调动氛围、情绪那番娴熟。
无论如何,出于对这类题材的华语电影表示支持与鼓励,我给了五星。
————
影片的后面,看到院友们被迫搬离彩桥之家时,看到院友们愤懑表示“我们以后没地方住”时,看到院友们的家人抱怨记者的报道让老人今后没人照顾时,看到众人责骂记者曝光问题时,我竟然也闪过一个念头——“这个记者只管揭露问题,却没为院友们解决问题”。
我很快意识到,我刚刚那种念头也有问题。
社会福利署把责任外判给私人院舍之后,监管的缺失,社会福利署和资方对私人院舍的混乱与恶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上种种问题都不是记者造成的,谁最应该解决问题呢?
院长被换之后,院友们在暴雨天被迫搬离彩桥之家,他们以后可能又要很艰难才能找到下一个安身的院舍。这难道不该让社会福利署或是私人院舍的资本方负起责任吗?
我们本就不该强行苛求「揭露问题者」都必须解决问题,这反而让那些本应当扛起解决问题这一责任的相关部门隐于幕后。
同样,我们也不必嘲笑影视作品拍出来「没用」,要学会接受影视作品往往不能解决问题的事实,何况解决问题并不是影视作品的责任。如果拍个片就能解决问题的话,世上岂不是不需要任何公职人员,只需要文艺工作者足矣?
————
以下对影片提出六点个人想法及建议。
一、俗套的“金句”
在记者女主凌晓琪(余香凝饰)与上司Eric(朱柏谦饰)、律政司潘大状(朱栢康饰)的对话中,三人常常爆出一些“金句”,但都流于俗套且缺乏记忆点,导致效果如同喊口号。
拍摄现实主义影片时,主创往往想通过一些“金句”来体现出主角可贵的理想主义或是作品的思想主旨。但如果实在想不出好的金句,或许可以考虑不喊金句。
另外一提,香港的律师主要分为事务律师和大律师,「大状」是指「大律师」。「潘大状」应该是指「潘大律师」,并非人名。
二、院舍与院友们
彩桥之家收容了没有家人照顾或是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以及残障人士。
开头的房间角落里的死老鼠,就已经说明了院舍卫生之差。
院舍收容了八十多人,大多数是老人。有照顾陪护过老人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什么是“老人味”。
院舍中如果有大小便失禁的老人也是正常的,但影片未安排出现此类角色。
但从记者女主初入院舍直到发现死老鼠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看到演员对「应当存在于戏中的气味」做出任何反应。
记者女主初入院舍看到了几个被束缚在床上的踢腿踢墙的老人,再见到装傻的通伯(姜大卫饰)和清醒的水哥(胡枫饰)。这告诉我们,院舍里的老人群体是复杂的,既有通伯、水哥这种相对易于照顾的,也应该有比较不易照顾的。但排队取餐用餐情节的井然有序没能把这种群体的复杂,甚至可能出现的混乱呈现出来。
另外,在水哥想参加孙女的婚礼却被其女儿赶出来的桥段,并没有安排人物来大致叙述水哥及其女儿的矛盾是如何产生。
此处减法只能让老人院友们的形象脸谱化。或许是因为影片想突出表达院友们是被家人和社会遗弃的,而忽视了各种各样的复杂成因。
还有个其它影评同样有指出的问题:缺少老年女性院友的角色。
三、大动态的配乐
每逢周五,在无遮掩的天台上,光着身子的老人们被绑在椅子上,院舍职工用水管冲刷着几位老人的身体。
如何给无法自理洗澡的老人们洗澡,确是一个难题,但院舍职工的粗暴做法,令观众感觉到老人们的尊严尽失。
只是在呈现这一情节之前,影片使用了大动态的高度震撼的配乐,画面也做了相当多的铺垫,把情绪拉得相当之满,我甚至预感到接下来的画面可能是类似牟敦沛导演的《黑太阳南京大屠杀》《黑太阳731》中的惨状。
然而,主创可以说是弄巧成拙。这种尊严尽失的冲洗,震撼程度还是不比职工对院友的施虐、性侵。后者不止心理上的打击,还有肉体上的伤害。
四、不自洽的晓琪
不知是记者原型的性格如此,还是在人物设计上有意营造反差?一个嘴上说着曝光黑暗只是为了加薪拿奖的记者,实则心怀公义与善良,对弱势群体充满关怀,虽然她对职场新人不友善、不耐烦,虽然她频频让彩桥之家的院友接触二手烟三手烟。。。加上演员本人的表演,让我感觉这个角色的塑造,只是有了表面的复杂,但缺失内在的自洽。
1.前期剧情为何要如此安排记者女主对职场新人的态度,单纯是为了体现自己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吗?我相信主创一定有更好的情节设计。之所以对相关情节不满意,可能是我个人过于敏感,因为我也曾是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经常受到直属领导她的“教育和指导”,后来因为中度焦虑、中度抑郁以及一些躯体化症状,最后还是“感谢单位的培养,因为个人因素选择离职”。前前后后,因为类似遭遇而离职的员工有四五个。
2.从开头的房间角落里的死老鼠,以及正餐食用米饭和过期烧麦,记者女主已知院友们的居住环境恶劣。不管是出于内心的公义与良善,还是专业记者需要具备的心思细腻,剧情设计记者女主多次在彩桥之家内部吸烟的行为与角色不够自洽。
若是为了体现她的愁绪或是烟瘾,剧情可以安排她数次在彩桥之家内部下意识掏出了烟,想了想后还是放回烟盒的情节;可以安排她在进出彩桥之家前后都抽烟的情节,还可以安排她在家中边抽烟边写稿,笔记本旁边的烟灰缸满满当当。
若是为了推动情节,让通伯劝她戒烟,剧情一样可以安排她数次在彩桥之家内部,在通伯的旁边,下意识掏出了烟,想了想后还是放回烟盒的情节。在后面的海岸边抽烟时,也可以有效完成劝诫情节。
另外一提,后面有个片段是记者女主一边开车一边留意到路上有露宿街头的老人和卖纸皮的务工老人。
可以设计为,女主开车去彩桥之家时,途经的路上都会有这些老人,只是平时并未关注到(有两次铺垫就可以)。但在深入调查彩桥之家事件后,女主第一次在开车时看到街道上这些被社会抛弃的老人。
五、隐身的芳姐
林保怡饰演的院长章剑华(现实原型张健华),在性侵智力障碍者小玲(梁雍婷饰)后被控告,但最终在法庭上免于惩治。
正式职工芳姐(宝珮如饰)对老人以及对智力障碍者明仔(周汉宁饰)的施虐行为被曝光后,芳姐没有被控告,也没有被惩治?
在新闻大爆之后,芳姐似乎隐身了。直到院友被安排离开彩桥之家的桥段时,我们才看到芳姐原来一直安然无恙地待着院舍。这也是基于现实原型的情况?还是主创忘了芳姐?
值得一提的是,芳姐这个恶人角色设计得相当脸谱化。
六、跳楼的明仔
可能受限于时间关系,在明仔(周汉宁饰)跳楼身亡之后,没能加入警方判断明仔坠楼是意外死亡还是自杀还是他杀的情节。
但在明仔母亲和记者女主烧纸悼念的桥段里,我印象中,两人没有探讨明仔因何自杀,也没有怀疑明仔并非自杀,我觉得这段的情节设计可以有更好的表现。
另外,我看到有影评批评明仔跳楼的这段情节设计不合理。
我认为,明仔作为仅具备几岁孩童智商的智力障碍者,长期在彩桥之家受到程度不等的虐待,后期在知晓院长意图性侵小玲时,他无力制止院长的暴行,于是在长期压抑与自责的情况产生了逃避现实、自毁的想法,我认为在心理层面上是可以成立的。
————
姜大卫饰演了通伯(周健通),把这个表面装傻实则清醒的老人的智慧与魅力展现得很到位。
林保怡饰演了院长(章剑华),把一个复杂的反派角色演绎得相当精彩。
梁雍婷饰演了黄小玲,周汉宁饰演了明仔,两位年轻演员对智力障碍者的演绎令人信服。
陈湛文饰演了琛哥,我第一次看到这位演员是在《还是觉得你最好/饭戏攻心》,当时他的演技没给我留下太多印象,但他在本片中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他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