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决定走进影院观看一部9分的亲情片时,我就该意识到我会哭得有多惨烈。

《姥姥的外孙》,题目简单明了地交代了故事的两位主人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当下许多新老辈一样,片中的姥姥与外孙甚至是其他子女产生的矛盾主要围绕“遗产”展开。

电影的烟火气息十分浓厚,绿油油的棕榈树、破旧不堪的房屋、热情叫唤的小摊贩,扑面而来的亲切感令人很容易代入其中,从而产生与角色的共鸣。摄影很漂亮,3:2的画幅、明丽清新的色彩搭配、精美无比的构图,没有夸张的炫技和宏大的场面,有的只是平淡如水的时光在银幕上流动。

在节奏轻快、笑料频出的剧情背后,是一个被血淋淋地撕开了遮羞布的东亚家庭,豆瓣有条评论一针见血:“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照了镜子。”

由此可见电影对于东亚人的刻画有多真实。

片中外孙的形象是许多年轻一辈的真实写照——渴望独立生活但能力支撑不起野心的辍学的网瘾少年,起初,他搬过去照顾姥姥的目的与他的舅舅分毫不差,都是惦记着姥姥死后的遗产,从0开始的护理生活并不轻松,外孙不仅要凌晨五点起床帮姥姥卖粥,陪姥姥在嘈杂的医院等待治疗,还要随时提防因新旧观念碰撞而爆发的争吵。但在相处的过程中,浪子回头的他逐渐拾回了人性最原始的温良。

东亚人对于情感的表达是隐蔽的,很多东西不会明说。在片中最戳我泪点的就是那个开头就给了特写的结果在树上的石榴(p1),外孙只是不经意地提了一嘴,姥姥就真的用心呵护石榴几十年,直到外孙长大。真正的爱或许就是一个对方都不曾留意的小细节,它不会一直挂在嘴边,但会一直记在心上,不论岁月蹉跎。

而外孙真正抛开世俗觅得亲情之爱的那一刻,也是他记住与姥姥相处的细节时:气息奄奄的姥姥躺在病床上,他坐在病床旁,解开了姥姥外套最下方的一颗扣子。因为他记得姥姥说过她很讨厌紧致的衣服。

电影里还有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

姥姥的小女儿是整部电影中唯一一位从头到尾发自内心爱姥姥的。连外孙都忍不住闻到:“你做这些是为了从她那里得到什么好处吧?”她听罢只是平静地回答:“只是因为她是我的母亲。”

年少辍学帮母亲卖粥、调夜班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只为带母亲锻炼身体,相比起另外两位贪婪成性、市侩精明的舅舅,她似乎更应该获得遗产的继承权。

但是因为她的性别,所以她不配。

看到姥姥把房产证分配给了最窝囊的二儿子后,我感到愤慨,甚至临近结尾我还期盼奇迹出现,但现实就是姥姥什么也没留给女儿。明明当初她的父母也是把价值几百万的房子给了她的哥哥,明明她也经历过男女不公的暴力,明明她也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可当她面对相同的情况时,她也仍然没能逃脱封建思想的怪圈。

看电影的时候我冲动地认为这是一大破坏人物塑造的败笔,看完过了些时候才幡然醒悟,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癌症啊,世代轮回,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