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我终于看完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这个令他声名大噪的系列,名副其实地展现出他对于剖析和宣传中国家庭的惊人深度和强大力量,流露出同诸多大师导演(如希区柯克、黑泽明、昆汀)初露锋芒时类似的天才灵性。

我观影的顺序可以说是完全打乱了系列本身按时间的排序:先看《饮食男女》,再看《推手》,最后才以这部《喜宴》作结。整个系列看下来,我不会否认李安是一个才华横溢、独具匠心的导演,但是三部作品本身给我的观感,呈现出巧妙一种的参差。

三部电影所探讨的,都是传统中式家庭观念在当代面临冲击甚至颠覆时的迷茫与窘迫:从《推手》的跨国婚恋,到《喜宴》的同志之爱,再到《饮食男女》的闪婚、性解放和忘年恋。系列总体上的视听调度也处在比较一致的风格,但大概由于三部作品的文戏以及进而影响到的内容、氛围、节奏存在差异,加之个人对于家庭片大题材下不同具体元素的敏感和共情程度,在我心里的排名会是:《推手》>《饮食男女》>《喜宴》。接下来就按照时间顺序简单说说(因为另外两部已经相隔有些时日,所以内容上可能就笼统谈谈)。

《推手》,在我认为是三部曲中的最佳,甚至也是我看过的所有李安作品中最喜爱的几部之一。当时看完,我直接写下短评,称这部影片有着无可挑剔的顶级文本。如今看来,这其实可能是三部曲中最简单的一个故事,无非就是外国妻子和中国父亲之间在生活习惯和观念方面的矛盾,以及一个在中国长大而在国外生活的、两头为难的儿子。信息量属实不算大,却呈现出了一种至为精巧的“小”的美,给人极度真诚的感觉。影片中的台词几乎给我字字珠玑之感,配合着角色的动作与表情,隐喻埋得不深不浅,刚好能理解,又结合诙谐的幽默桥段拉开适当的暧昧距离,实现了一种非常恰到好处的戏剧平衡。郎雄饰演的父亲在餐馆后厨用太极给外国人施以颜色的那个片段,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
餐馆后厨的一挑多大战,展现太极魅力

在那一瞬间,整部电影在我的脑中被打通了:“推手”是太极中的一种双人徒手练习的方法。推手过程中,双方保持手臂粘连不脱,在相互粘连中彼此通过巧劲使对方动摇或失去重心;以此作为影片的名字,外国媳妇和中国公公,乃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峙,其实就像是一场正在进行时的推手,达成了一种矛盾下的平衡,像是一盘太极八卦,具象化为影片最终的和解结局。

推手 (1991)8.41991 / 中国台湾 美国 / 剧情 家庭 / 李安 / 郎雄 王莱

如果说《推手》是一部文本顶尖、信息、深度和节奏都恰到好处的家庭喜剧,《喜宴》在很多时候,则更像是一部用力过猛的闹剧。前三十分钟和后三十分钟的节奏我都不很喜欢,前者一直在铺背景和伏笔,感觉太疲软,后者则太魔幻,感觉剧情的发展有点不受控制。比较打动我的是中间部分,按情节划分就是,从伟同上楼叫父亲吃饭,看到他闭眼瘫坐竟伸手去探鼻息(探完之后,伟同的脸上流露出难以言喻的沮丧神色, 然后叫醒了父亲,我不能不判断他在那一瞬间曾经真的希望父亲死。相比在我看来其实无关紧要的、父亲是否也是同性恋的讨论,这似乎才应当是全片中最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到赛门得知威威怀孕后和伟同的英语争吵。

...
用英文吵架,以为父亲听不懂,其实父亲是假装听不懂

总体而言,我之所以对于这部有些失望,可以从两点来解释:

①过度的信息寡淡了逻辑:通过不同的人物,在同志之爱以外,影片还涉及到了诸多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美国移民政策、中式生育执念、中美婚姻制度差异、同妻困境等等,八方来敌,只手难迎,便常有隐喻过深让人不解、信息过杂淡漠了剧情走向的清晰度的问题,比如赛门何以大度到主动提建议让爱人假结婚(事实证明最后也是破防了)、结婚宣誓时威威为何大量错念漏念、威威最后为何决定生下孩子等等;此外在我感觉,其实从父母决定来美国开始,接下来的故事注定就是一段巨大的窘境和煎熬。赛门的边缘和饥渴、伟同的左右逢源的焦头烂额、威威在一厢情愿和自我独立之间的挣扎,可以说除了(在他们视角里)不知情的父母,每一位主角其实都是以痛苦为主的,剧情中也确实多次出现了尴尬、窘境甚至明面上的矛盾。然而剧情中还是有不少幽默桥段设计,并不是说不该有,但是很多确实有些突兀,让人觉得过分诙谐了,有点笑不出来。

②题材所引起的我的共鸣较少:对于同性之爱本身我自然是只能尊重但难以理解,更谈不上共情,本片在艺术加工上也没有对此起到什么弥补作用,基本是写实性的呈现(并不是抨击这种风格);而老一辈对于婚育的执念,我相信不仅是我,当今时代的很多同龄人大概都不太能共情了,甚至会认为片中父母有些自私和“封建”。

喜宴 (1993)9.01993 / 中国台湾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同性 家庭 / 李安 / 赵文瑄 归亚蕾

而《饮食男女》,尽管我目前还没有从个人喜好上给予过高的评价,但我相信这部影片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过时,可能会是系列三部影片中最长寿的一部。李安在执导这部影片时的聪明之处在于,虽然本片的内容和信息甚至可以说比《喜宴》还要多而厚重(包含了三个女儿和一个父亲各自的爱情故事,各有各的标签,此外还有家庭成员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但他很好地结合了饮食文化,作为了传达隐喻的窗口,从而逻辑上的问题会比《喜宴》缓和很多(虽然我还是感觉不看影评或解析也很难吃透),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影片的内涵和在文化研究方面的价值。

全片讲述了一个家庭的瓦解,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戏剧反差与张力,原本老老实实的大女儿和天真纯粹的小女儿在面对爱情的火花时都急速地嬗变,前者是因为饱受压抑、物极必反,后者则是因为年轻而无所顾忌地追求真情实感,就连父亲也在影片的最后宣布了自己的忘年恋,由于此前给的暗示比较隐晦,效果十分劲爆,最终反倒是看似最离经叛道的二女儿成了为家庭坚守到最后的人。

...
父亲宣布忘年恋之后,女方的母亲直接崩溃

作为家庭三部曲的终章,李安在《饮食男女》中完成了一种家庭片的登峰造极。而我对于此片的观感,大概无法排除当时看的时候还是没有充分理解,看了一些影评和分析之后也逐渐意识到这部片子的考究,因此在未来评价有可能会上调。

饮食男女 (1994)9.21994 / 中国台湾 美国 / 剧情 家庭 / 李安 / 郎雄 杨贵媚

作为一个至今为止看了李安7部电影的观影者,如果我斗胆从李安的电影创作史角度来分析,会把“家庭三部曲”看作是李安早期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从客观事实上来说,这个系列成为了他进军好莱坞、跻身国际华语大导行列的基石;个人观感上,如前所述,三部影片比较参差,《推手》令我惊艳叹服,《喜宴》略微让我失望,《饮食男女》在今后还有重估的潜力。总体而言,我认为“家庭三部曲”是一个非常具有超越性的系列。难以相信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电影,就像陶喆的蓝专在那个年代一样不可思议,三部影片所涉及到的元素,尤其是《喜宴》和《饮食男女》,放到今天的中国社会也仍不过时,甚至正值热议,以至有些敏感。

David Tao9.6陶喆 / 1997

该系列所探讨的核心话题,即传统家庭的动摇与解体,乃至是整个父权制度的衰落,在当下尤其具有思考的意义。今时今日,写下这段文字的同时,我真切而严肃地感到很有可能在不远的未来,家庭和婚姻制度会迎来巨大的挑战。毕竟家庭并非创世即存,它也是由人类所建构的概念与制度。当今在关于性的问题与探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在生理科技存在巨大发展潜力的情况下,在人的自由、异化与疏离的浪潮下,谁能保证家庭不会像曾经作为中国社会固若金汤的底层结构的宗族一样走向沦落呢?家庭尚且自身难保,家庭制度下涉及到的具体方式,比如人们如何结合、是否生育、如何生育,在何种分工下经营共同的生活等等,就更是几乎“扑朔迷离”了。而作为个体,我可能可以通过满楼的凉风预知,却终究无力改变,那意欲降临的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