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作为主线的二人感情处理得很是细腻,每一次相顾无言的镜头都是情绪集聚的最棒的时刻(给看对眼就能亲上的好莱坞来点东亚震撼)。
但这绝对不是这部电影的全部。感情故事背后的主题是英语世界以外的文化圈里的人们,为了事业上限和更高的平台选择移民时,要付出的代价。其实电影里有太多对此的暗示了。就像中间短暂插入的另一位亚裔女生朗读的文本:移民的“跨越”要付出代价。
女主的母亲也在开始面对“为什么要移民”的疑问,回答了“有舍才有得”。而他们舍掉的简而言之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文化土壤,自己的文化基因。从而移民需要舍弃自己原有的身份,“赋予”自己一个新的身份——而这个身份并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就像电影里,女主和妹妹无法决定自己的英文名,甚至争抢对方的名字——
——创造并接受自己的新身份是很困难的,以至于在刚到加拿大的时候,她在学校很难加入别的同学。她大概也没有太多社交生活,所以在和男主开始视频之前也没有和别人邂逅浪漫,而一旦有了男主的陪伴,便没日没夜地渴望它,以此来逃避自己在异国的孤独。
就从这里开始,女主的移民梦开始和自己的韩国根有了直接的冲突。几乎可以直接将男主看作女主心中的故土情结的化身,是因为电影中也给出了明证,女主评价男主“很韩国”,从外形到家庭各个角度都“很韩国”。包括电影展示出的男主经常和朋友在小饭店喝酒,这是很接地气的场景,代表他的草根身份特征;以及男主英文很差,只能不断地用韩语和女主聊天——而他也是女主身边唯二的能用韩语和她流利交流的人。
就是这样一个故土而来的,浸润着韩国文化的儿时倾慕对象,每隔十二年就出现,对抗一次女主的移民梦。为什么会产生对抗,因为女主虽然非常有事业心,虽然很目标导向,但内心仍然有巨大的矛盾和犹豫。男主三次问她移民为了什么目的,第一次为了诺贝尔奖,第二次为了普利策奖,第三次为了托尼奖。当然可以承认人的目标都是会调整的,这些大奖也像是玩笑话,但这反映出来的是女主事实上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她到头只能说自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从一开始,她就只是被父母带去异国,强迫接受这条移民路和这个“移民梦”的小女孩——从始至终都是她“父母的移民梦”。
就这样,女主被推动着成为移民,跨越太平洋来到另一个文化圈,在孤独中不断强迫自己忘掉旧的包袱,接受新的文化的“洗礼”——以至于母语韩语都会生疏。这或许是许多移民群体共同面对的困境,且不论究竟是以什么原因选择移民,当你拔出自己的根,走出自己生长的土地,试图扎根在另一个土壤中,需要经历的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和挣扎。而讽刺的是,不论你多努力,多么看似成功地扎根在了新的一片土地——就像女主实现的,在纽约稳定工作、结婚、绿卡——你的根永远还有一部分留在了故土,始终会撕扯着你。它是你极力试图忘记但不可能割舍掉的东西。
且搬用一下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极力抑制的内容会在梦里展现出来。而女主的梦就是这样,在日间流利的英语宣告着她的自信和对眼下生活圈的归属,但夜间梦里的梦话则始终是韩语,是她甩不掉的藏在内心阴影里的部分。
两种文化身份的割裂,对自己文化基因的背叛,而往往这种背叛不能归责于移民们自己,为了获得更高的平台,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总要以近乎献媚的姿态融入英语文化,抛弃掉过往。女主直到最后都无法回应男主的爱,因为她逐渐清楚,男主和他爱的那个自己,都已经属于已经抛弃了的那个过往。因此,或许不应该让它再重来,就让它留在梦里,留在心里的角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