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迈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全球化已然成为了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频繁地跨文化交流正成为常态化,这客观上推动着我们采取更多元化更开放的视角。
好莱坞作为观察美国意识形态的窗口和西方进步主义群体的集散地之一 ,关注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思潮得到了较之前更深入的发展,在面向青少年制作的动画电影这一分类上更是如此,而近年来,好莱坞动画作品体现出了对北美亚裔视角的开发,这是在之前所不得见的。
亚裔作为美国社会中的少数族裔之一,其形象要么作为满足美国观众对东方主义幻想的刻板反派,如“傅满洲博士”;要么几乎很少出现在传统的好莱坞制作中。比起非裔,拉丁裔甚至印度裔群体,亚裔缺少自己在北美本土的发声渠道,在政治生活上体现为缺少有力的意见领袖;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为缺少自己种族的艺术形象。这种状态有赖于上文提到的思潮变化,在近年得到了改观,涌现出了数部以北美亚裔为主视角的动画电影,本文试以其中的两部为例进行讨论。
两部影片的出品方都是皮克斯工作室,且都由亚裔导演执导,但在表达形式上显然不大相同,《青春变形记》直截了当的将设定落实在了多伦多的一户华裔家庭,小情节和私人视角为主;《疯狂元素城》则隐晦的通过各种元素暗示了其亚裔移民的背景,偏向于传统的大情节拯救城市的故事。尽管形式各异,但其内核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探讨于东方背景的“来者”与西方尤其是北美文化碰撞时产生的问题。
在内容上,两部影片仿佛心有灵犀,不约而同地将代际冲突巧妙地融合进入了主线情节之中。这种表达首先是高明的,但也是取巧的。
在传统儒家文化圈内,对个性的压抑是一种持续的文化现象,东亚社会对集体和社会秩序的强调使得父母长辈倾向于对子代采取高压的教育方式,在社会竞争激烈化的当下,这种高压尤甚。
不可否认的是,这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且可以说成为了许多人的心理创伤,而这与北美当地的观念产生了碰撞,使亚裔群体在北美表现出了相对于更开放的当地人来说更尖锐的家庭矛盾。这种群体性青春记忆使得这类型影片具有大量的天然受众,甚至在原东亚社会中,由于这方面的问题被忽视的缘故,反而诞生了更多此类型影片受众。
两部影片都很好的利用了这点,但令人玩味的是,无论是将这种冲突作为主线的《青春变形记》还是作为副线的《疯狂元素城》都将西方意识形态的代表们作为了反抗的帮手(无论是精英白男阿波还是多元化到有些刻板的追星闺蜜团)——这体现了好莱坞强烈的意识形态底色。
这种底色使两部影片中体现出了令人不适的刻板元素,《青春变形记》中的主角美美被塑造成了一个绝对的普适性角色,成为了亚裔女孩刻板印象的大杂烩。
这种企图在一个故事中代表一个群体的行为蔓延到了影片的各个细节,并最终倒向“身份政治”。对于亚裔家庭冲突的刻画也混着一股难言的割裂感,“荣耀你的母亲”这种宣言式的宣泄教育几乎不会出现在哪怕最激烈的东亚家庭冲突中,究其根本是在其中混杂了对本土清教徒式家庭控制的集体记忆以及对日式“耻文化”的北美狂想。
同时,无论是在宗祠中将祭祖文化近似等同于神灵化的祖先崇拜,还是本土中产白男爱上移民二代灰姑娘,抑或者相当脸谱化的中年妇女形象都证实了东方文化依然仅仅只是叙述方式中的一层浅浅的表皮,尽管相比它们的前辈深入了一些,两部作品一模一样的将这些看似试图探讨的核心问题高高拿起,又轻轻放下,最后回味只剩下了救主形象的北美文化精英们。
还有另一个玩味的点在于同样受到高压高控制的年轻亚裔男性在此类影片中的失语,这种多少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影片似乎陷入矛盾,一方面追求身份认同上的极化,一方面又意图将之塑造成对于一个群体的普世形象,这注定让创作者在角色设计上选择一个最东方的形象,必须是少数中的弱势群体以引起精英们广泛的同情和目标受众们广泛的共情。故而,它们讲述的一定是一个女孩的故事,亚裔男性这种少数群体中没有那么弱势的群体在此类影片中要么是不存在的,要么是毫无魅力的工具人,这暗合着好莱坞一贯的创作逻辑,在有意无意之中加深着对西方历史记忆中东方主义刻板的阴柔印象。
总而言之,尽管出于全球化进步思潮的影响,好莱坞的动画片开始出现了亚裔视角,但其内核依然是西方化北美化的,其形式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刻板印象和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