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邵式风格」,真正将性别议题摆上桌讨论的《Her Story》!

轻盈自在的女性故事,

暖愈犀利有力量的女性叙事,

笑点爽点密集爆梗堪比脱口秀现场。

...

它不是我今年心目中的华语片第一,但是一定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无论是从剧作还是表达形式上最新颖最可爱的好东西、新东西!

???????????? 真的值得一看!

女性困境从自我觉醒,到被人看见,再到勇敢讨论,一直在年轻一代的女性、女性创作者们的托举下缓缓地艰难生长着。《82年生的金智英》《坠落的审判》关注着中年女性在家庭中的职能与分工困境,《出走的决心》关注到了老年女性的生存困境,再到《素食者》更为凄惨、反胃、绝望的男凝与男权压迫(不止丈夫、还有与你有血缘关系的父亲),无一例外的,「她们」都被束缚在「家庭」这一空间中,而现实世界只会比电影中更真实、更可怖。

《好东西》是真实的《女子东西》,跳脱出了家庭空间,逃离了男凝与男权,设置为 “单亲家庭” ,仅仅聚焦在「女性」家庭生活,所以削弱了苦痛辛酸,才变得「轻盈」「明媚」。但其很厉害的点在于让男性参与「女性主义」讨论,看似以上野千鹤子为由雄竞,实则切换视角自嘲与暗讽,进入男性视角下的女性主义,观其自我物化,自我驱使进步,沉思真正的性别平等,不停为整部片子供给笑点。

欣喜于男性对于性别议题的认知在慢慢进步,困惑于这种所谓的进步是真正的觉醒+行动,还是止于形而上的意识谈兵。

谈到女性就势必会论及男性,但它调侃解构没有说教,轻松幽默又不失深刻犀利,就把提倡性别平等一事讲得深入人心,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放大女性≠拉踩男性,不对立、不撕扯,台词节奏、叙事节奏都恰到好处。我愿称之为「性别议题大狂欢」!

《好东西》并没有强故事情节,主角们没有鲜明的行动主线与目的,导演也没有强行构建矛盾冲突与跌宕起伏的转折点。电影更像一本散文小说,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节奏舒缓却极富力量。我们像窥视者短暂地窥探了他们人生的极短切片,戏结束了他们的生活还在向前,日复一日,平凡而不普通。单亲妈妈王铁梅(宋佳饰)带女儿王茉莉(曾慕梅饰)搬到上海的老洋房中,结识了邻居小叶(钟楚曦饰),三位女性相互温暖、彼此陪伴,开启了平凡又自在的生活。而前夫(赵又廷饰)和小马(章宇饰)则倾其所有争抢着扮演女性们身旁的绿叶,但在跳出电影空间后,他们却也是必不可少的红花。

相信看过的大家都会有共同喜欢的一段蒙太奇——小叶和茉莉录音棚听拟音/录音。属实在影院被惊艳震撼到了,摇着身旁的朋友不停地说「天啊这段也太牛了!」「好绝啊!」「怎么想出来的!」。导演用声音串联起两条叙事线,一条是天真富有童话意境的孩童视角,一条是铁梅拉扯茉莉长大的充满浓厚爱意与淡淡酸涩的视角,导演试图用童真美好去稀释单亲妈妈的苦涩与不易,也用诗意来赋予「妈妈们」不被看见的隐形劳动以强大力量。茉莉戴着耳机猜测听到的音效是下雨、闪电、海豚跳入大海、龙卷风、岩浆、沙漠下雨、泥石流、水牛、河马在喝水,交叉剪辑的却是铁梅煎蛋、晾抖衣物、洗菜、吸尘器吸尘、熬粥、刷鞋、橙子洒落楼梯、累瘫靠在沙发上打呼、榨果汁······太过美好的画面了,不禁热泪盈眶,「视听」的魅力在此刻达到了巅峰!无数「妈妈们」的劳动身影在此刻浮现、重合、叠化,有多热爱生活的人儿才能写出拍出如此动人的段落!而当经历过苦痛的人才会笑着将苦痛化为梦幻诗意般的童话。

小叶的形象也在这一段落中瞬间立体了起来。平时大大咧咧、幼稚孩子气又极致恋爱脑的她也有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柔情,录音师的专业与严谨。无论她是留心将铁梅的日常记录了下来,还是通过拟音来给茉莉听,都打破了「除妈妈外带不好孩子」的刻板印象,她共情着同为女性的铁梅的不易,也试图用她的方式来搭建拉近这对母女彼此理解的桥梁。小叶用同样的真诚和天真与茉莉交着朋友,互相陪伴,共同成长,更像小孩的小叶在此刻散发着别样的母性慈爱,向茉莉传递着爱与能量。

茉莉也像个小大人一样治愈着小叶,用最不加修饰的语言直白地轻吻着小叶的伤痛,弥合填充着小叶爱的缺失。她看着眼前这位漂亮的女孩真情流露「你妈都不夸你吗?不夸你眼睛大吗?」,又对小叶真诚夸赞「你的眼睛很美很亮,我喜欢你看我」,我的眼泪倏地也和小叶一样涌了出来,滑过脸颊,滴入嘴角。恰好茉莉用手拭去小叶的眼泪,顺势一舔,「你的眼泪真好吃」,「不咸吗」,「咸」——茉莉几乎和我同时开口,那一刻的含金量又让我深深地灵魂共振了,电影的魅力永远会让我沉沦!

《好东西》不是双女主戏,而是三女主,三个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过着与她们年龄合乎与不合乎的生活,每个人或许都可以在她们身上捕捉到一些共鸣。这里主要谈谈我最喜欢的茉莉。

茉莉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沉稳深刻,也拥有小孩应有的天真浪漫,她总是不慌不忙地“语出惊人”,大人惊讶于小孩的直白与“渊博”,小孩困惑于大人的“无知”与弯弯绕绕。在我们都佩服小孩姐的通透时,她那些频出的金句又何尝不是我们早已深埋心底、不敢脱口的事实。影片中茉莉的成长线很明确,以其日记作为推动情节的副线,生动有趣,既是拥有自由意志、选择当不当观众的「写作天才」,又是妈妈未完梦想的延续和希望,她才是那个真正看完妈妈所有报道的「观众」,也是最会鼓掌的「女儿」。

「撒谎」「举报」这些看起来和小孩有距离的字眼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了小孩的世界里,好笑又真实,犀利又深刻。当老师布置《一次难忘的旅行》的作文时,小孩子之间的攀比当场就开始了——国外游比国内游更有面子。还未建立起自己价值观的茉莉在询问试探过她信任的朋友小叶后,洋洋洒洒地开始虚构一次「法国之旅」。「虚荣」作为人本性的一部分外化于孩子身上,更显讽刺,极为现实。这时三人关系就变得很有趣了,身为前调查记者的铁梅坚决反对「撒谎」这一有悖职业素养和价值观的行为,被原生家庭阴影所包裹的小叶则一直在「撒谎」,撒谎是“后妈”,撒谎是“单亲妈妈”,撒谎带“女儿”来看眼睛,终于三人的矛盾在铁梅发现茉莉的作文后集中爆发。而之后为圆「小叶是单亲妈妈」的谎言,三人又开始了集体撒谎表演。茉莉扮演「女儿」帮小叶制造与胡医生的相处机会,铁梅扮演「伴侣」帮小叶试探胡医生的真心(这段当时在影院里大家笑得超大声,胡医生虽然渣但渣地足够真诚,可能不懂女性主义但却拥有极为尊重且包容的心态,所以人设又多了点可爱)。「撒谎」这一行为彻底被导演玩了起来,严肃、贬义的词性在女性友谊的面前又显得柔和、轻盈了许多。而率先打破这一谎言局的是小叶自己,“最会”撒谎的人开始讨厌撒谎,因为她感受到了真正的爱,也找到了自我,她——成长了。

「举报」这点导演也通过小孩视角以小见大做了暗讽,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什么是举报?」后戛然而止,观众在余韵中品味对比现实。

对「出国」这一执念的攻破,导演的设计也很有意思,也是我个人超有共鸣的一段。出不了国,但可以回家!铁梅的老家设置在与邵导同乡的山西太原,有著名的「平遥电影节」和创始人贾樟柯导演。电影节的本质是国际交流,因此去过电影节=出过国。茉莉真实的经历开始在作文中抒发,贾樟柯、被戏谑为四字弟弟的马可•穆勒等作为代表性角色一一出现,元电影元素的加持引得大家爆笑。山西人和科长迷在影院里无声狂欢!

由于出生在山西,铁梅掌握88种做面食的技能。“和面”这场戏的设定真的很妙,铁梅和小马的暧昧情愫在翩翩飞扬的面粉和不经意的手指触碰间慢慢游离、升腾,引得前夫哥危机感重重——“你和铁梅一起和面了?” “铁梅只能和我一起和面”,其人设再次饱满可爱了不少。

茉莉上台表演这场戏里导演的处理方式也好喜欢。没有华丽的镜头语言包装这一次表演多么梦幻、多么伟大、多么震撼和了不起,这只是她人生中一次稀松平常的舞台经历,作为特邀小鼓手的第一次登台表演而已。正如茉莉作文所写,这也只是她当下所爱,未来还有无限种可能,佩服她当过聚光灯下的主角后又选择坐回黑暗的台下当一名观众,鼓好每一次掌,「我还是更喜欢当观众」是多少大人无法坦然的释怀和无法掌控的自在。当茉莉完成属于她的第一次表演时,大人们也相聚在这一空间释放自我,做回小孩,共同完成了与自我的和解与狂欢。

虽说是发生在上海地域性的故事,但上海的地域属性却相比导演前作《爱情神话》肉眼可见地削弱了,放大的反而是中国化、本土化的共通性与普遍性。反言之,《好东西》又的的确确该发生在上海,老洋房、Live House、《明天会更好》、结尾三人的Cosplay、胡医生(已经成了形容词hhh)等,如放置在其他城市则又少了些韵味和说服力。

当然,《好东西》也不是没有瑕疵的,比如小马可以有空间塑造得更立体、更有魅力,才能让铁梅心动并决定进入一段关系这一事实更有说服力。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能让你开心的就是《好东西》!我依然爱这个「全太原最幸福的小孩儿」!

或许电影里的世界太过理想化,但「改变世界」的愿望得从敢想开始,电影构筑的世界能被观众看到、讨论,就有可能成为现实,毕竟,「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