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好好说话》,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人只有强大了,才能用上“包容”、“原谅”,否则只能是“忍气吞声”、“忍让”。

男主杨光的妈妈张文在婆家得不到温暖,有个强势又不讲理还认自己理的婆婆,那该是此生一劫啊,这女孩子结婚不是寻找幸福,而是来渡劫啊。回到正题,因为种种原因,张文离开了这个家,有能力的人到哪儿都可以打造自己的王国,她的后来功成名就,事业家庭双丰收,唯有杨光是她的遗憾。

后来她放弃了争取那份房产,为了自己的孩子。她原谅了当年虐待自己的婆婆,她用自己的能力化解了恩怨,她和往事和解。

她是强者!

所以,可以原谅,可以放下。尤其看到她从婆婆病房里走出的背影,有种从来没有的轻松和自由。让人感觉放下三十年的恩怨后的释然和自在。

唯有强者才可以去原谅别人。弱者即便是选择宽容原谅,也只能被看作是无奈之下的忍让。表达不同,意思就不同,就像死有余辜和牺牲一样,虽然结果都是“死”,但本质却大相径庭。

...

廖望和她的女上司也是如此。之前女上司处处针对他刁难他,虽然他开始也是不服输,但结果还是要按照他安排的事情去做,那是新入职时的他还不是正式的律师选择按照领导的意思去做那叫忍气吞声,那叫忍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了,廖望慢慢的成长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律师。律师所主任都对她青眼有加,后来廖望选择和她的女领导和解,并对她说了一些歉意的话。而此时并不能否认他的道歉很真诚,但是此时的廖望是站在一定高度上,有了很大的格局,他选择和自己的领导和解,就是一种大局观,不是“忍让”,而是“宽容”。这就是能力的不同,同一件事,当你还没有强大的时候,你选择原谅伤害你的人时,只能是“忍气吞声”,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选择原谅,伤害你的人时才能称之为“宽容”。

还记得六尺巷的故事:

一代贤相张英写了一首让墙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试想如果说张英不是宰相,那么他要是让出了这三次向,世人就会说他忍气吞声。但如果他是宰相身份,根本就不介意这三尺地,再进行谦让,那么就是胸怀,是宽容是大格局。上三尺地本身这个事情结果是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整个事情的影响却大不同。

世间事大抵如此,强者才有资格去“宽容”,去“胸怀”,而弱者即便做的同样的事情,也只能被世人说成忍让,抑或忍气吞声。

好好努力吧,争取去“宽容”,去用“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