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觀劇,看到一個情節:醫生為了救一個小男孩,使用了各種方法,甚至是給孩子買他喜歡的梵高的書,買他喜歡吃的漢堡。可是最終男孩還是死了,死于自殺。

醫生很自責,覺得沒能幫助這個小病号。其實如果說從醫生的角度來講,她已經做得很好了,用她老師的話說“已經介入了患者家庭,這就是越軌了”。的确,作為醫生會看病人無數,不可能對每一個病人都如此去做。可能影視化要矛盾突出一點,講究影屏效果。不過是現實醫生已經把他的病治好了,而且還給了他心靈的安慰,患者家屬要求出院,孩子也并無大礙得到準許,這樣醫患關系就此結束。

可小男孩在家,為什麼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小男孩有一個媽媽。從劇中可以看出來他家生活比較拮據,是個單親家庭,而且媽媽對他要求比較嚴格。即便是在手術期,他媽媽還給他請了老師上醫院給他補課,并且給他買了一套資料讓他每天晚上學到11點。孩子的手術傷口并沒有完全愈合,因為壓力太大,又加上情緒低落,傷口遲遲無法愈合,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媽媽依然選擇出院。此時讓人感覺到非常窒息,哪有這樣的媽媽,隻為成績不為孩子健康,孩子隻要健康的活着才能夠去做其他的事情,如果連健康都沒有了,學習成績能好嗎?

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怎麼可能靠醫生的一次兩次的溫暖能夠改變性情。

要想解決這種問題,必須解決他媽媽的問題。他媽媽的問題才是孩子病的病竈。如此苛責自己的孩子,如果她的教育理念不發生改變,那麼這個家庭現狀永遠無法改變。在劇裡面女醫生和孩子說,有問題可以找她,她可以陪着這個孩子長大,理想确實是豐滿的,可是現實卻很骨感。作為醫生你又不是他的法定監護人,偶爾一兩次去幫助這個孩子,還是處于人性的關懷。其二呢,作為醫生一天24小時除了自己的吃喝拉撒之外都在工作,時間很緊張,況且病号也不隻是這一個孩子,時間上都不怎麼允許,如果他在生活中遇到問題也不可能那麼及時解決,隻能讓孩子産生性格的分裂,甚至是更加讨厭到自己的媽媽,而事實就是如此,雖然他很愛自己的媽媽,但是他選擇了死亡。

所以,有時候就是這樣,你想幫助别人這是好事,但很有可能在你不知道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時,盡量還是不要自以為是的去幫助。善良不是壞事情,但盲目的不分事情原委地去幫助别人就是錯的,很有可能因為你的幫助加速了對方的死亡。但你不知道病竈在哪裡的時候,不要輕易開藥方。

還記得在《警察榮譽》這部劇裡邊一個剛入職的民警夏潔去幫助一個離家出走的小姑娘,也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入手,不是從她的母親入手,隻是想當然的去幫助這個離家出走的小姑娘,結果造成了一系列的事與願違的後果。

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要找到事情的根本處,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不然的話隻能是治标,無法治本,有時候連治标都治不了。

病要想根治,第一步就是找病竈,而不是“讓自己的同情心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