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弧慢球-简评
C+6.5,两星半。
没想到是这么一贯和纯粹的“运动电影”-反倒是对传统运动类型电影的一种否定和超越。
不可否认,观感极为平淡。
不仅无法理解美国/运动文化(当然我尊重),更无法理解这项运动本身。对于不理解规则的人来说,无论参与性还是观赏性、互动性或趣味性都几乎为零,单一重复枯燥,漫长而寡淡。同样无法理解这部电影,受不了听一堆肥硕粗野的老白男插科打诨,而在絮叨琐碎的台词中隐含的主题也较为隐晦。很少遇到从内容到主题都完全不合胃口的电影,当然形式上并不虚假做作、并不矫饰煽情,不令人反感。
看了一些评论,无非是针对电影中对时空和群像处理的见解。电影记载了固定场地下的一日时间,而群像中人人平等、相互作用。
内容方面只对于“暮色渐终”氛围别有感触,当大家不再有耐心与激情去投入到比赛,还有人独自坚守在业已衰颓和式微的场地,用热情挥洒在黑夜。如果有在熄灯后的足球场踢过球,最后大家四散离场经历的人或许更有共鸣。
而作为圈外人能够成功理解的方式似乎是将剧中的棒球换为其他兴趣。于我来说则是电影-当然也可以是乒乓球,虽然文化环境完全不同,但我和导演一样经历了这种落寞与无奈。
如果放在更大的背景上看,则是描绘了个人在社会/社群的转型期里所经受的沧桑,这种怀旧情绪或许在美国相对普遍,但由于个人经历难免有隔阂,因此我也同样无法爱上Midwest emo。
总之,这无疑是一部在选材上相对小众和私人化的电影,应当尊重这样能对自己的生活回忆和生活环境忠诚地作出写实性地描述和评估。
此外,通过稀疏平常的结尾留白和松散的情节构成,打破了“运动类型片”的种种沉疴桎梏-如励志、神话情结和对高潮、上扬结局的预期,重新从生活经验出发制作电影的真实,这样的精神无疑值得肯定。
ps.
怀斯曼没出演,参与了配音。
一半以上是职业棒球手,绝大多数台词是写好的。在今天的背景下,我不会苛责其作品的完成度和艺术价值是否还不到位,除了好奇于现场拍摄和同演员协作的具体细节,更好奇是怎样的经济模式使得这样的电影可以完成并且持续拍摄。
还没看过《不散》,要补下。
映后,又是鬼王瑶。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5.5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6.9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7.1
25.8.2小西天 映后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观感和简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评分:A-8.0首先,谈谈标题“1951年的欧洲”。一个时间-1951,标志着战后重建期的末尾,战争的问题已经被转化至次要位置了,无论是罗西里尼——在拍完“战争三部曲”后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现实问题——还是其他人都开始从战争的阴霾中离 ...
简评
评分:7.9和奥尔米《米兰心事》、《工作》类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异域风光的魅力-独属于意大利的街头风情和城市景致,也有着与之对应的人物内心氛围和情感纠葛。精巧严密的情节同纪实性的风格完美融合,戏剧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蕴酿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80周年纪念-兼评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
公众号图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引言赶在今年此时才观看罗西里尼,实在是缘分和命运的安排。一是正好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运动开山之作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诞辰 ...
三部曲之末《德意志零年》-末日的献祭评分:A-8.3背景-主题-叙事作为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两部略有不同,影片选择以战后德意志民族作为聚焦点-而且不带有任何审判意味,因为不是直接描绘战争和纳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个 ...
全方位深度解析-宗教类型片与《圣弗朗西斯之花》
评分:B7.4中规中矩之作,与早期新现实主义-即便有所延续、并非背离-逐渐分道扬镳。很传统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虚设的,情节的片面的、缺乏层递与关联呼应,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实融贯。(尽管比《黑水仙》这样的好莱坞版类型片要好些)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