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做四季《风味人间》后,“美食活地图”陈晓卿开启了一档全新的美食节目:《我的美食向导》。像我这样没条件在天南海北体验、只能窝着看节目解馋的“吃货”观众,它是典型的“越看越饿”。
以前的陈晓卿,是节目幕后人尽皆知的美食专家。现在的他,则走向幕前,用自己“干饭人”的第一视角,成为寻觅宝藏小店、宝藏美味的美食向导。
几年前曾听过一次陈晓卿的讲座,他当时有几句话,让我一直记到现在——“美食到当地才好吃;人看到好吃的,就能随时准备豁出去;美食不仅能满足味蕾,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方式。”
在这个节目中,他无疑是把这些话切身地用在了自己身上。他在镜头里那不顾一切扑向美食的架势,一次次“香得很”的称赞,太过真实。所以看这个节目,也和《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整体参与感会更强。
第三集中,陈晓卿来到了中国“气味之城”喀什。
这座中国最晚见到日出的城市、新疆本地文化最源远流长的地方,一直都是保存在我“此生必去”旅游备忘录上的一站。不为别的,就为了把大西北的美食一网打尽:馕、库麦琪、馕坑肉、烤包子、手抓饭、羊网油包羊肝……
众多品种的馕里,有一道让人啧啧称奇的食物,就是一直埋在沙子里的肉馅面饼——库麦琪。
经过长时间的烘烤,终于重见天日时,它的焦香味瞬间四溢。外壳因为长时间烘烤变得干硬,内部的肉馅却流出鲜美的汁水。正因为外壳密不透风的保护,让里面的肉变得无比鲜美。
馕的“近亲”烤包子,则无疑是新疆最出名的食物之一。
烤包子的做法,是将馅料放在面皮中,然后将其贴在馕坑里烤制而成。在烤制的过程中,面皮会变得酥脆,而馅料则会变得鲜嫩可口。
烤包子的馅料通常由羊肉和洋葱制成。我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洋葱的地位如此关键,是绝对不可或缺的“羊肉最佳配料”。它提香去膻,增加风味又不会抢功。高温下洋葱脱水,被肉的脂肪浸透,其中的糖类物质和肉的氨基酸互相作用,会让烤包子散发出类似焦糖与坚果的香气。
新疆抓饭的做法同样令人大开眼界。陈晓卿提到,他在吃之前知道手抓饭有很多不同的变种,如素抓饭、碎肉抓饭、黑抓饭、黄抓饭,每种都有其特色。
在实际吃了之后,他才发现好吃的新疆抓饭是微微发甜的。烹饪的秘密是加入了当地种植的黄萝卜和白洋葱;同时控制好水的比例,米粒在焖熟后才会有干爽的口感。
更神奇的是,还有一种抓饭的“季节限定版”。每年深秋,榲桲这种内地极度罕见的水果就会成熟。榲桲直接吃的话干硬生涩,但放进饭里焖熟后,它就会变得绵软酸甜,气味浸透入饭中,还会增加浓郁的果香。
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新疆融合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的饮食文化。这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使得新疆既有多元的烹饪技巧,又有多民族的食材、调味方式。市集中随处可见的88味香辛料,直接坐实了它在调味上“气味之城”的美称。
追至目前,《我的美食向导》每集都堪称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美食之旅。从南向北、从西至东,节目组以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画面。看时我会不断截图、做笔记,仿佛做一座座城市的“美食CityWalk”攻略。
探索美食的同时,节目也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带我们走进当地人的生活中。每个厨师、手工艺人、音乐人、市集摊贩,他们用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也向我们展示着平凡的日常,拥有多么简单纯粹的力量。
比如这一集中,有位特殊人物出场:在北京从事纪录片20年的新疆人库尔班江。他对陈晓卿动情地说到,如果不去北京发展,现在可能就是市集中摆摊卖食物的一员。
在普通人眼里的成功人士,也会有怅然若失的东西,那就是身份与故乡的归属感。
“将近这 20 年,我的身份一直是‘我从新疆来’,然后 20 年之后,我的身份是‘我到新疆去’,我没有了自己的归属地。”
人在得到的时候永远在失去。老家悠闲自在的生活,实现不了内心理想,虽安稳但不会令人满足。但若是在异乡拼尽全力追梦,走得越久,离故乡也就越远了。此刻,美食代表了家乡的味道,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遇和重逢。
从有形之物入口,谈及无形的调味,再到人情世故的冷暖沉浮……陈晓卿真切地展现出食物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润胃细无声”的美好。就算是那些耗不起眼、稀松平常的食物,背后也有着足以触动人心的文化支撑。
实际上,美食才是他在城市里兜兜转转的向导,带着他发现那些藏在市井巷弄里的本土风情、人文角落。漫步在喀什的老城区,随处可见几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听着民间的音乐人奏响他们的民族乐器、唱起民谣。在喀什,美食是舌尖上的音乐,音乐是给耳朵的美食。无论音乐还是美食,都能让人感受到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
可以看出,节目里最重要的,还是那些对质朴情感、生活日常的捕捉。它深入浅出地导向了食物与当地文化、与每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十三邀》的总监制李伦,前阵子在“饭搭子”对谈直播里谈到,《我的美食向导》是个“吃人”的节目,因为它能直接让人感受到:陈晓卿给你创造一个他自己的世界,里面有最为感受性的东西,越个体,越到位。
食物与我们脚下的土地紧紧相连,背后是一方水土,亦是不同地方的人在认知上的碰撞。这种碰撞带来的,不仅是饮食与文化上的差异,还包括千奇百样的生活样貌。而人生的本质,就这样不着痕迹地投射在一日三餐上。
喀什人的衡量标准,恰好就是上面这段话的缩影。他们无需接受网络时代的评判标准,自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朴素真实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道食物,过好每一刻瞬间。这样活着,就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