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二刷完了《绝望写手》第一季,和朋友在聊为什么同样是女性生活的题材,但是《绝望写手》和《伦敦生活》如此不同,后者带着绝望的希望在丧丧地生活,而前者则是干劲十足,妈的,实在是太有劲了。

朋友说美剧不就是这样爽的吗,矛盾冲突都做得比较易懂、都在水面上。美版《无耻之徒》也是这样的。但我总觉得这里面埋藏着很深的文化根源上的不同。

真有劲,前两天我看到谷爱凌发了一个回怼黑粉的视频,就是这种感觉,其实她完全不用发,但是她就是有劲发。

真的很有劲。每次我看到身边的朋友们还在做一些看来只会加深纠葛、但不会解决问题的事情时,我就会发出这句广场上晒太阳的老太太那种感慨。人活着活着就没劲了。

斗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你要把自己调整到和强者一样强,不然你就被打跑了;而且你有时还要调频去照顾弱者的感受,不然弱者也被打跑了。任何一方弃局一切就结束了。

其次,在这场游戏里,不能有一个不可战胜的第三方,也就是说环境的因素的相对次要和背景化的,这时候你才会相信你的斗争、你的选择有价值。

最后,没有一劳永逸,要有永恒斗争的准备。

绝望写手中的双主角全都野心勃勃,相信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专业技术,以及人能从努力奋斗中得来的回馈。

Deborah是功成名就但事业瓶颈期的老脱口秀演员,Ava是天天住在互联网上的年轻写手。用相隔了两三代的女性、且前后辈、且同行的身份去做了很多好看的戏。

她们之间这一组人物关系如此坚实、颠扑不破。

第一季结尾,ava直截了当地指出Deborah的懦弱后,被Deborah扇巴掌;但之后,D在看到A送来的礼物,那是D年轻时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照片,标题写着D会开创新时代吗?A在小纸条上写着“我觉得她会哦”;D就赶到了A父亲的葬礼。在温情的同时又有十足的爽感。

第三季的结尾,D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深夜档主持机会,在此之前她和大老板睡过,但那时候她已经被拒绝了,她获得这个机会全赖经纪人的艰苦努力。D玩弄了A没给她曾经许诺过的首席编剧的职位,选择了经验更足的老白男,因为“这个行业的女人不能犯错”。A本来很沮丧,但在要面对一切的第二天,她以“不给我首席职位我就告诉所有人你和大老板睡了”为要挟,获得了这个职位。

看完三季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天呐她们真有劲。

我敢说假如把Ava的角色换成伦敦生活中的Fleabag,后者早就跑路不干了,因为Fleabag根本无法拿出这么强的干劲和攻击性来对待面前这个强势的老女人。与强者在亲密的范围里对抗需要变得也有那么强。你要维持一段关系、还要呆在牌桌上,唯一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适合这场游戏,变得和最强势的人一样强,这样你们才能有来有回。

问题就是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干嘛要付出这么多去玩别人的游戏。对抗大老板固然会让你变得干劲十足,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当然如果你自己也建立不起自己的游戏,你就会变得很虚无,很丧。

英剧中的人物关系,我总觉得是由命运带来的;而美国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则来自于人物的自由选择(至少看起来如此)。但从这一点而言,英国的戏剧传统和中国更接近,也就是更强调命运(环境)的影响,个人在里面是微不足道的。

杨德昌电影里面,《一一》那一大家子,绝不是主动选择了彼此,而是命运实然;《伦敦生活》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神父不伦恋,其自我的克制、宗教的反对,包括最后的it will pass,都更多的是臣服于命运,知道自己将会一步步走向命运,浓烈的终会散去,这种感觉。

悠长的历史和文化中心长年湿润的环境造就了这种性格。历史太长了,对于历史特别长的国家,个人选择在里面真的很渺小。对于环境因素大于个人选择的地方,我们会更加容易相信人的命运。

那要求就是,贫富差距不要太大,时代红利划分的父母子女两代不要差距太大,环境压力不要太大。这样人才能跳出来。

经典美剧中,时常给我看到这种“永恒缠斗”的决心。一直斗争,七上八下,吵吵嚷嚷。而在生活中,我感受不到斗争的乐趣,因为存在一个永远也斗不赢的力量,斗争让人疲倦。

美剧中,几乎很少有以死为结尾的决心,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绝命毒师》胜于《风骚律师》的原因。我更喜欢故事中的人物在已经知晓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命运的感觉,虽然这些步伐会让他显得睿智且老迈、而且死气。Mr. white起码是活够本儿才死,而且本来就得了癌症。

不断的去斗,需要深沉的爱和源源不断的欲望。而我的欲望已经被非常适时的儒释道哲学巧妙安抚、切去了枝叶。

美国故事:一个适合个体向外扩张,不断建立新的联系节点的环境。

英国故事:在固定的环境下精神内守,在自己的命运世界里做克制的游乐。

再往大了说,中美最有名的奇幻故事IP,《指环王》要你敢于面对内心的邪恶,你就成了;但《西游记》讲的是,光自己很强不行,光惩恶扬善还不够,你要归顺于环境,要与环境和谐相处。

这样一来,每个中国人其实都背负着他的环境,一层一层的,像王八驮塔。每个人都有结构性的苦衷: 他的焦虑回避是他背后的文化背景决定的,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我非常讨厌吵架,尽管有些事情吵架或许比沉默更有效。

当然,如果再zoom out一些,美国故事里面个人对命运的这种自信,去争吵和争取的勇气,当然也是从环境里面生长出来的。

那么,到底是爽爽地斗争、燃烧、或许会短寿一些;还是内守、和气、温润,糊涂地活久一些,我也不明。

因为这毕竟不是一个谁打败谁的游戏,在《绝望写手》之中,每一集每一季的悬念,实际上都是为了让这个无限游戏不断进行下去,延续两个主角间的关系。

《老友记》用了10季讲友谊,散场才拍了一集,美国人真的不适合也不喜欢讲散场。

从这个角度看,我其实是更喜欢主动的主角。《伦敦生活》的主角并不是被动的主角,因为她的矛盾来自于她看向镜头说的那些话,是她自己对自己的审视。

美国故事也会把人分两面,但更多的是好和坏;而英国故事分的两面则更多是,我,以及我对自己的审视。(顺便一提,《欲望都市》里的凯莉日记,与《伦敦生活》中fleabag的自言自语,看起来都在反思和审视,但绝不是一个东西。)好像也不是本我自我超我这些东西,不知道咋说。因此,我觉得我们从生下来就是带着精神内耗的基因的,这是悠久的文化传统使然。

我前两天正好看到小红书有个离婚帖子,快乐的离婚女孩背后,民政局滚动LED屏幕上写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中共二十大里提出的三个务必中的内容。

下面有评论说,确实基本上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才适合走入婚姻。

其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也更适合活着,而且他们最好同样遇到一批好斗的人,因为假如他们遇到一个三句话打不出一个屁的,就算杀到对方门口,对方也不给回应的人,那才是真正的Untergang,因为这个能量不被回复,也就没被接住,他只能自己消化了。

比较像奥运冠军和外行人打球,假如对方接不住,打得没意思,假如降低自己的水平适应对方,打得也没意思。而且打球还有成型的规则,生活里很多事是没规则的。

里面具体的东西我现在自己也没搞明白。比如我有讨厌的人事物,但我又不想继续用激进的行为去加深我与之羁绊的程度。反正就瞎几把过着,但是偶尔看看《绝望写手》这种剧,看到大家都这么有劲,感觉还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