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九龙城寨为故事背景的香港电影《O记三合会档案》的结尾,刘青云饰演的大佬阿豪(影射毒枭跛豪)一脸吃惊地说:“警察胆儿真肥,连城寨都敢闯”,吴镇宇饰演的阿乐(影射“五亿探长”吕乐)冷笑道:“早跟你说过,世道会变的”。

...
《O记三合会档案》,1999

类似的台词和情绪,出现在25年后的《九龙城寨之围城 》中。

龙卷风(古天乐)对陈洛军(林峯)说“这里早晚有一天会拆”。影片结尾,“城寨四少”(陈洛军、信一、十二少、四仔)一边欣赏着落日余晖一边叹道:

——“香港真的很美”

——“想看就多看几眼,这里变得很快”

...

将以上两部电影类比是想说明:《九龙城寨之围城 》简直不像这个时代的作品,它是一部试图延续港片昔日传统的怀旧之作。

影片背景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那正是“东方好莱坞”如日中天、大杀四方的黄金年代。如今风靡世界的韩国电影,彼时只有仰望膜拜的份儿。

...
韩剧《请回答1988》

非但如此,《九龙城寨》复活了经典港片的一系列金字招牌:兄弟情义(以及兄弟反目,前者如《英雄本色》,后者如《喋血街头》)、离奇身世、江湖仇杀、绝地逢生以及酣畅淋漓的动作场面、无节制的暴力、中国功夫甚至武侠元素。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港式标签一个不落。

...

因此,是否待见这部电影取决于你是否喜欢和怀念从前的香港电影。如果你是个地道的港片迷,就不会嫌它节奏过快、逻辑欠奉(譬如龙卷风从刮胡子这一细节推测出陈洛军是故人之子着实牵强)。

...

要知道:全盛期的香港电影,从不以严谨故事和严肃思考见长,“东方好莱坞”主打一个快、准、狠,其美学恰是情节的碎片化和情绪的放大化。港片在乎的是“佳句”而非“佳章”——保证一部电影的每一部分都具备足够的耸动效应和娱乐性才是创作者关注的头等大事。

这就是《九龙城寨》“一段文戏+一段武戏+金句点题”——以此循环直抵“1 VS 4”高潮的原因。你若是资深的文艺片受众或“三大”的拥趸,自然瞧不上此等“简单粗暴”、“套路满满”的作品——这,完全由个人过往的观影经验和口味决定。

一个人最初接受的电影就像一个人的饮食习惯,你可以在长大后扩张自己的“美食版图”,可童年时期感觉的好味道,是一辈子不会变的。就像我看到劫后余生的“城寨四少”在海边重逢、兄弟相拥的一幕,第一时间穿越回《古惑仔》的友情岁月。

...
《古惑仔之人在江湖》的四兄弟聚首

依受过“艺术熏陶”的现在的影迷的标准来看:《古惑仔》系列是怎样“粗制滥造”的电影啊,什么兄弟情、直男癌,通通幼稚的要死。江湖早已作古,那一套也早没人信了......所以我严重怀疑:00后的观众是不会对《九龙城寨 》的“复古表达”有什么共鸣的。

再说“四少战癫公”的结尾,那夸张的、强烈的漫画感几乎要溢出银幕了,你知道在那个时候,我又想起了什么?《风云雄霸天下》最后的正邪PK。

...

(令人感慨的是:当年就算“前辈”的郭富城到了二十六年后的今天,居然还在演......)

还有饰演王九的伍允龙,其邪魅狂狷的坏笑固然很有记忆点,却在层次上欠点火候,这让我想起一个人,如果是年轻三十岁的那个人来演的话,绝对能为影史增添一个经典的反派形象——西门庆专业户:单立文。

熟悉此公的观众,大概都会同意我的看法。

...
单立文比伍允龙的气质更癫、更漫画

值得一提的是:《古惑仔》和《风云雄霸天下》都是漫画,《九龙城寨》也是。我都这么说了,难道还有人要对剧情较真么?不知重提童年这些久违的“经典”和人物,你爽到了没有?爽了的话,那《九龙城寨》就算好片。

何况,说其“好”不是指情节或人物,而是动作和美术。

《九龙城寨之围城》的导演是郑保瑞,他刚刚凭《命案》拿下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想想此公的前作《智齿》和更早期的《狗咬狗》,你大可对片中的动作场面放心。

...
《狗咬狗》,2006

何况,影片监制之一是拍过《杀破狼》、《导火线》和《叶问》的叶伟信,动作指导则请来了甄子丹团队的谷垣健治——他是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中唯一的日藉动作指导,其为《九龙城寨》设计的动作,既有拳拳到肉、刺刀见红的写实感,也有飞檐走壁、神乎其技的漫画风。

...

讲真,这种尺度极难拿捏,必须像走钢丝一样在两种风格间小心取舍,多一点或少一点都会让人不舒服——因为你的“漫画感”不可能像《风云》、《中华英雄》一样依靠大量电脑特效完成。

...
《中华英雄》,1999

回想下片中的徒手攀岩、飞车撞人以及王九那一身刀枪不入的硬气功,再“过”一点,你就不会感觉自己看的还是一部动作片。

所以我认为:《九龙城寨》的动作设计甚至在《功夫》之上。二者走的都是从“写实”到“超现实”的路子,《功夫》到了“神雕侠侣”、火云邪神的部分就“超”得太多了,与初登场的三大高手形成了前后风格的割裂感。

...
《功夫》,2004

说到《功夫》,大家应该还记得那里边一众高手隐身、仿佛世外桃源的“猪笼城寨”——其原型正是香港的九龙城寨。

...
1898年的九龙城寨

它原是清朝的军事驻地,早在顺治年间,清政府就派兵前往九龙地区把守。后来的林则徐和关天培也曾从深圳(大鹏所城)调兵到九龙,守卫附近海域。

鸦片战争后,英人占领香港岛。不过当时的九龙地区还不属于殖民地,而是仍由清政府管辖。

...
《走向共和》的李鸿章

迫于压力,英军从九龙城中撤退。然而这造就了两个结果:

一、虽然英国口头上依然声称该土地“属女王陛下所有”,却不敢将英国的法律延申至九龙城,直接管治;

二、清朝虽坚持对九龙的合法管辖权,却无力施行实际的管理。

民国时期,“九龙城到底算谁的”同样经过了漫长而无果的扯皮。新中国成立后,大批难民从华南地区涌入香港并聚居于城寨。港英政府袖手旁观,久而久之,九龙城寨遂成为滋生罪恶的温床:寨内黑社会横行,妓院、赌档、毒贩和无证医生随处可见。

...
《O记三合会档案》对九龙城寨的描述

就这样,历经时代的风云变幻,当初的军事据点成了名副其实的“三不管地带”(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国政府不想管、中国政府不能管)。

九龙城寨直到拆除前沿用的都是《大清律例》,其内部表面实行人民自治(片中古天乐饰演的“龙卷风”就是“城寨治安护卫委员会”的主管),可实际上这里信奉的是“有枪便是草头王”——谁拳头大,谁话事(这下知道电影中一众大佬为何要频频“亮拳”了吧,不单单是为了耍酷)。

...

九龙城寨可谓人类都市史上的奇观:由于城寨的建筑完全未经市政规划,致使这里空气污浊、环境恶劣,遮天蔽日的钢筋水泥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与狭窄逼仄、宛若迷宫的街道,密密麻麻的天线和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一起,成了外国人心中的赛博朋克圣地和艺术家们的灵感来源。

...
改建后的公园

为重现九龙城寨这块世人眼中的神秘之地,剧组不惜血本、斥资3亿置景,不仅搭建了楼宇的外观、乌烟瘴气的街道,还在细小的道具方面进行了诸多考证并进行了1:1的还原:如你所看到的古天乐的理发厅、洪金宝的杂志、小女孩的汽水瓶、厨子的绕口令、电视机、卡拉OK、杂货铺、旧祠堂......大小事物,一应俱全。

...

面对如此用心的剧组,莫说港人,想必就是一个对九龙城寨“只慕其名”的外人,也会被激起点点莫名的情怀。就像作为旁观者的陈洛军不解地问:“这里挺好的,干嘛要拆”?

...

而拼尽一切、只为生存的陈洛军,无疑代表了“爱拼才会赢”的狮子山精神(港人精神),还记得决战之时信一对他说的话么?“要赢,一起赢;要输,一起输”。

结果四人齐心协力,击败了几乎不可能战胜的对手。

...
城寨见证香港腾飞,《追龙》中也有类似镜头

一个颇为吊诡和戏剧性的地方在于:作为世界上有名的贫民窟,九龙城寨的不断壮大与香港经济高速发展、一跃而成为“亚洲四小龙”的时间线几乎是重叠的(上世纪70-90年代)。

而在城寨被彻底铲平、居民被重新安置的9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乃至整个香港经济也开始走向了下坡。没过几年,就是亚洲金融风暴了。

看来,九龙城寨的确值得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