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终于打了一张好牌,根据马伯庸原著翻拍的《风起陇西》,豆瓣目前7.9。

不过仅凭它那晦暗的叙事节奏就注定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

对于原著党来说它删改较大,对于爱看爽剧的观众来说这叙事节奏相当劝退;早期的剧集中也不乏一些雷人台词,诸如“搞小山头”等词汇,还在节奏紧凑一旦上头铁定欲罢不能。

作为一部三国题材的谍战剧,谍战当然是它当仁不让的主打看点,无论是陈恭顶替糜冲打入五仙道,还是荀诩带队混入天水执行任务,都堪称是十足的尔虞我诈险中求胜。

没错,这味很正很马伯庸。但其实除了惊险刺激的谍战戏份,剧集里的办公室政治戏份也颇值得玩味。

...

01

困局

首先来简单聊一聊本剧两位男主荀诩和陈恭,别看一个在蜀汉境内一个远在曹魏的天水作为蜀谍潜伏,处境都十分尴尬。

街亭兵败马谡被斩,摆在诸葛亮和司闻曹面前的头号问题是情报有误。

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冯膺作为司闻曹的负责人下令靖安司副司尉荀诩前往天水执行任务。

然而这一任务和荀诩的办事理念截然不同,按荀诩的思路一定是先排查内部线路是否有问题再找出魏谍,冯膺则是下令让他除掉陈恭结案。

...

对于荀诩这个司闻曹头号明白人来说无疑是道难题,于公于私他都笃信自己的至交陈恭绝不会变节,导致街亭一战情报出问题的原因一定不是陈恭,他不仅要尽忠职守还不能让上司冯膺难做。

随着魏谍烛龙渗透蜀汉掉包陈恭送出的情报这一结论浮出水面,荀诩和陈恭决定将计就计,荀诩返回蜀汉调查烛龙,陈恭则以执行曹魏的青萍计划为幌子和荀诩里应外合生擒烛龙,如若成功则洗白自己的嫌疑不在话下。

...

这么想的确是美滋滋,不过荀诩刚回到位于南郑的司闻曹,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已然越发严峻——司闻曹变天了。

原因很简单,对于诸葛亮一派来说街亭情报案是魏蜀两国之间谍报层面的一次博弈,但对于政敌李严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扳倒诸葛亮的好机会。

既然诸葛亮已经自贬三等,自己何不趁势掌管司闻曹大做文章,反正理由很简单,为蜀汉尽忠嘛。很快,一个令所有司闻曹老人吃瘪的局面形成了,冯膺、高堂秉减俸留用,阴辑降级留用孙令擢升,姚柚废黜。

...

02

办公室政治

这一系列令人头疼的人事变迁显然只是个开端,李严很快又祭出了一记阴招——安插李邈作为冯膺的副手共同主持大局。

早先因劝谏诸葛亮不斩马谡被罢免的李邈也是个狠人,刚入主司闻曹就是一顿狠操作,搞得冯膺等人焦头烂额。

为了尽快掌控局面,他先是查实阴辑的把柄并以此要挟阴辑为自己效力,尔后假借帮助荀诩调查魏谍渗透司闻曹一事,变相拉拢荀诩。

...

这样一来冯膺的确落了下风,但即便是这样一个不利于冯膺的局面,他却注定不能吃死荀诩和冯膺,而且他和冯膺始终不是一个段位的。

首先来看看李邈的个人情况,被诸葛亮废黜之前官至丞相参军,本职就是参谋军务,换句话说李邈并不是谍报方面的专人,论专业性无疑矮了冯膺等人一截。

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格局,冯膺虽然有自己的顾虑,处事考量和荀诩等人不同,但冯膺始终以司闻曹为重。冯膺可不像阴辑那样以权谋私,除了个监管不力的问题,根本不存在任何把柄。

那么摆在李邈这个谍报门外汉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铤而走险速办荀诩,否则被办掉的只能是自己了。

...

其实从用人逻辑来看不难想见,无论李严在这轮斗争中能否胜出,李邈注定是一时之选而不是长期可用之才。

原因很简单,李严之所以听从心腹狐忠的建议启用李邈,是基于李邈一向与诸葛亮的心腹杨仪不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本着这一章法算是可堪一用。

可怪只怪李邈自身,不仅能力有限职务和资历还不够份量,退一步说即便胜出的是李严,等到李严大权在握之际,恐怕同样也只会送李邈一个体面的收场罢了。

像李邈这样的人若置身于官场倾轧的格局之中,往往难逃厄运,更何况他遇到的是冷酷骄纵的李严呢。

...

03

人性

有其仆必有其主,李严的手段和城府虽是远胜李邈,为人处事的思路却与之同样离谱。

从刘备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起,李严的所作所为可谓与诸葛亮乃至整个蜀汉背道而驰。

诸葛亮始终贯彻与东吴交好讨伐曹魏的方针,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毕生目标矢志不渝;

而李严则力主伐吴,摆明了是和诸葛亮唱反调,不仅与诸葛亮早年所提出的隆中对相悖,完全以个人政治利益为核心。

...

刘备攻打夷陵败北的教训早已证明,无论蜀汉在和曹魏的博弈中能否胜出,绝不可擅攻东吴,曹魏固然是难啃的硬骨头,可东吴又何尝不是?

说到底,李严李邈是败在利益熏心背弃国策,与国策相悖岂有不败之理?

谍战之道乃由为人处事之道所演,为官从政之道同样如此。

司闻曹与间军司之间精彩纷呈的谍战故事虽是小说情节,放在历史面前无足轻重,而透过故事见心见性正是《风起陇西》的精髓所在。

这样的佳作不妨多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