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版看了两遍。一次是2016年,当时记录的短评是"大腿拍红的观感”。观众笑得比较克制。第二次就是今年2025六月,还是熟悉的感觉,现场应该有不少重刷的观众,因而笑得不约而同且笑得更肆意。

七月,影版上映了。和第一次看话剧一样,带着一家老小去看了点映。影院里什么年龄的观众都有,所以笑得点也各有差异。

影版和话剧还是有些的不同。总的来说,话剧戏剧冲突更有张力,节奏感、互动感更好,影版距离更近,细节更丰富。

剧情的区别

1、删掉的剧情

影删掉了大帅那个拥有狗鼻子嗅觉的副官,相应的捉奸剧情也没有了。对剧情没有什么影响。

删掉了话剧里大嗓被侯班主和吴经理忽悠到云里雾里,扮上戏,穿上厚底靴站不好也走不好,生动的表现了”忽悠瘸了“四个字。我觉得,话剧这个段落更有逻辑性。

保留洪大帅修改剧本,但删掉了要求楚霸王披红挂绿,表现喜庆。结果给霸王披上了《法门寺》中太监刘瑾穿的红披风。连徐处长和大嗓都受不了这种改动。但为了巴结洪大帅,徐处长硬逼着霸王披上了。我觉得删的有点可惜。给霸王穿上太监的披风,不就是表现霸王这个角色被阉割了嘛?艺术的尊严被疯狂的践踏。比改剧本更让人气不打一处来。也更讽刺。

2、改动的剧情

话剧里真假霸王并没见过面,完全错位,最后真霸王是在对改剧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上场的。而影版让真霸王清醒的,且是故意按着原本唱。

两种处理,对吴经理而言,带来的震惊和绝望都是一样的。对侯班主却不同,话剧里侯班主本以为愧对祖师爷,戏班声名尽毁 而痛苦不已,但是在霸王那原汁原味的唱腔出来时,瞬间震惊之后,心境莫名有些安慰,那句“祖师爷留下的东西真地道啊!”,是骄傲,也是幸好没有辱没了的庆幸,更是哀叹这么地道的艺术,就要在当下断送了。真是无处话凄凉。而影版把这份震惊留给了舞台上的凤老板。侯班主则是在求生无望的时刻,也坚定的站到了舞台上,亲自伴奏。让咱们侯班主也终于硬气了一回。

对戏剧本身而言,产生的效果也大有不同。话剧将错位的荒诞顶到了华点,有一种“任这般小丑跳梁,老天自有安排”的意思,充满嘲笑感。同时也把观众的期待值拉满——美则美矣,如何收场?戏班和演员的命运该如何?在笑中,也未免揪心。谁也不知道,真霸王在面对强权之时是否也是真英雄。影版让观众看到,金啸天这个抽大烟、睡粉、误戏、在小节上瑕疵满满的名角,气节上却有英雄风骨。表现的是他和凤小桐这两个单纯执着的艺术家,那一刻的心意相通,无言的约定了为艺术,绝不妥协。在枪炮声中,整个戏班的人都有种不再苟活,要保持艺术的尊严,和作为艺术家的尊严。即使那是个“王八戏子吹鼓手”的时代。我觉得他们比泰坦尼克号上的艺术家们更让人心生敬佩。

3、增加的剧情

增加了戏班里的学徒,更真实的戏班结构,小霸王可凶了,从小就培养英雄气概,洪大帅在孩子面前更像个孩子,他就是一个手握枪杆子的巨婴。当大人们都被吓得屁滚尿流的时候,只有小霸王还敢跟大帅瞪眼睛。当风小桐环顾后台,人群中,师傅护着小徒弟,或许这些孩子才是让凤老板真正妥协的理由。自己无所谓,不能断了传承。

影版增加了一个细节。当蓝大帅的炮火震碎了戏院的瓦砾,那些慌忙逃窜的宾客中有些人,又回到了座位上,静静的欣赏舞台上的表演。那一刻乱世纷纷中的双向奔赴,让人动容。话剧那静静听戏的观众就是我们自己,沉浸式的体验也很好。

影版结尾增加了彩蛋,凤老板护城河毫不犹豫的一跳,香消玉殒。

话剧结尾,在蓝大帅进城的炮声中,洪大帅仓皇逃窜,霸王和虞姬还在唱,但 话剧就戛然而止了。当时,庆幸着五庆班逃过一劫,但心底隐隐的觉得,送走豺狼又来虎豹,五庆班不知还会遇到什么奇葩灾殃。不禁悲从中来。影版直接给了答案。至此,凤小桐这个看似柔弱实则刚强的旦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形象立得牢牢的。看来虞姬这个角色底色就是悲剧,无论是陈蝶衣,还是凤小桐。

两个结尾都好。但影版的悲剧太过直白,心痛。

还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细节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了,请豆友们提示。

比如两个士兵企图猥亵凤老板的时候,影版是凤小桐自己把这俩个狂妄之徒打下楼了。话剧里面应该不是,但不记得是不是被幕外的士兵叫走的。影版这里是觉得凤小桐只怕是个刀马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