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說說戲台的話劇和影版的區别。

關于觀感

1、 時間 話劇是兩個多小時,電影是一個多小時。《戲台》是一個梗很密集的故事。話劇有足夠的時間讓這些讓人捧腹的橋段發揮作用,并且讓觀衆也有時間去消化,想象,回味。演員們的控制着節奏感,這也是所有的現場表演的獨有的魅力。電影保留了95%的情節,時間卻少了,同時為了去向于現實感,還得把故事背景用鏡頭表達出來,把很多話劇不需要的生活化細節表達出來。這些都占用了本就被擠壓的時間。所以,電影前部分各方人物不斷上場,各種關系來回穿插,再配上密集的包袱,說實在的,看着有點呼吸發緊。作為一個非常熟悉故事的老觀衆,都有點來不及消化,想來初次看的觀衆,可能會懵一會。當時在影院 ,就感覺前半程,觀衆反應平平。後面漸漸适應了節奏,也回過味來,電影的高潮部分節奏處理的比前面從容一些,觀衆反應就比較正常了。

(這裡插個題外話,很多中國現代的喜劇,大多都是在語言上逗悶子,插科打诨,玩點諧音梗耍點小聰明什麼的,象《戲台》這種在結構和表演上創造喜劇效果的電影,很久沒有了。觀衆還是需要一些重新接受适應的過程。但真正好的東西,它就是能讓絕大多數人明白,喜歡。陳佩斯的喜劇就是這樣。)

2、空間 話劇的舞台,和觀衆雖然有空間上的距離,(特别是山頂的觀衆和前排的觀衆,視覺體驗會有很大不同),但是演員和觀衆處在同一個空間裡面。大家有這種呼吸的鍊接。這種呼吸既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節奏上的,彼此像一個整體。特别是燈一關,一束追光打過來,大幕打開,好戲開鑼,很有儀式感。電影院裡面這種感受會少的多。但是,看話劇,哪怕你是一排一座呢,也不可能像熒幕上那麼清晰的看到演員的臉,那些微表情更不可能有的。坐得遠的就更别說了。電影所能給的這種超近距離視覺效果,是話劇不可能達到的。花着不到山頂一半的票價,享受着比最高價位更好的視效。隻有電影可以做到。

不過話說回來,看話劇,無論坐哪個位置,你的視野裡基本上都是全景的,角度略有不同罷了,那麼看哪裡,怎麼看,這個主動權在你。電影嘛,你的視角當然是隻能由導演和攝影決定了。這也導緻了,我對影版《戲台》最大的遺憾,就是八爺被洪大帥一槍斃命的這個關鍵性的轉折點。話劇裡,舞台上有幾個關鍵的演員,隻聽見八爺和洪大帥你來我往,演員走位,洪大帥站在高台上前一刻還在嘻嘻哈哈,下一秒,一聲刺耳的槍響,整個劇場立時鴉雀無聲。再看舞台上,一團紅光投在地上,八爺就躺在那紅光之中,高台上那個嘻嘻哈哈的洪大帥,顯出了他冷血的絕對權力。真的是“談笑間一條人命灰飛煙滅。”那一槍,來得如此突然,聲響如此之巨大,仿佛打在每個觀衆的心上了。而每一個觀衆都成了這樁兇殺案的目擊者,那一刻劇院裡的時間好像停滞了。這個短暫的停滞之後,故事就往不可控的荒誕狂奔而去。而在電影裡面,這個場景裡人好似不少,現場有點亂糟糟的,鏡頭也亂糟糟的,到兩個人各自走位完畢,鏡頭給了面部的特寫,接着八爺踩着一衆跟班的背,一躍而起準備和洪大帥幹架,鏡頭一暗,一聲槍響,鏡頭就給到八爺躺在地上了。怎麼說呢,這麼拍沒毛病,但給人心靈的沖擊感,小了很多。這一段,确實沒有發揮電影應有的優勢,鏡頭語言有些蒼白。做了,沒做到位。可惜!

3、表演

(今天先到這裡,過兩天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