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詭”

第3部的編劇些許有些偷懶。好幾個案件都是采用類似的方式表現“詭”

《成佛寺的哭聲》裡連續綁架,各種巧合。《諾臯記》也是差不多的套路,複仇、反水,各種意外。《旗亭畫壁》殺機一波接一波。看起來都像是連環套一樣。
就案件本身而言,這樣的故事結構多了确實有些乏味。

故事結構已有雷同的嫌疑,叙事的方法,鏡頭的語言若有精心設計,似乎也沒那麼明顯的讓人察覺。但是巨導演,鏡頭語言是好的,可惜叙事的方式太過于直截了當。好像壓根兒都沒打算瞞着我們這些觀衆。

就說《旗亭畫壁》吧。三波作案的和一隊釣魚的。除了守株待兔的蘇盧等人,其餘三波作案人都暴露的太明顯了,。

第1個刺客暴露其實沒太大關系,隻是若她行兇的對象暴露的不那麼快可能會更有意思一些,好歹讓我們猜一下她是要殺誰。第2波賊暴露的就沒必要。隻用鏡頭語言告訴我們蘇盧二人看着他們表演有疑惑的表情,給個蘇無名叮囑櫻桃的鏡頭 就夠了。因為前面其實已經埋下了伏筆。兩個擡箱子的,會像監工一樣呵斥歌姬們,還去恐吓其中一位歌姬,看着就不對勁。即使是讓苟孟嘗和副班主合謀,對話能不能含蓄一點。殺人越貨的意思,不要說的那麼直白。等他們作案,逮着人了再來讓蘇盧解析推理即可。接着就讓觀衆和劇中的詩人們一起第三次開懷暢飲,請麻痹我們的神經,不要給我們任何暗示,直到所有人都産生了幻覺,再讓殺手露出獠牙多好。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再讓老費打殺手一個措手不及。畢竟,作為這個故事最後一個出場的殺手,區區吐火幻術,哪裡能跟紅茶案和參天樓比啊?一點恐吓力都沒有,可不就得靠前面的兩波殺手鋪墊鋪墊嘛。

其實真兇暴露的過早這事從第1個故事就開始了。要知道唐詭的觀衆群對嫌疑人都是有很直覺的。再像現在這樣直白,觀衆毫無參與探案的樂趣了。

既然是“詭”案,那要麼兇手出人意料。要麼作案手法非比尋常。要麼案件經過曲折離奇。又或者背後另有重大隐情。不能總是意外巧合堆積在一起推動故事。一招套娃走天下嗎?

當初唐詭吸引我的首先是音樂,台詞。因為起初是把它當成玩手機的背景聲音都的。偶爾被台詞和音樂吸引,瞅上兩眼的時候,畫面質感,包括光影,色調,妝造,置景等等視覺美感,讓我放下了手機。這才從頭開始認真的看劇。

唐詭以劇情取勝,鏡頭語言叙事方式都很貼合一個“詭”字。特别是我喜歡的《甘棠驿》、《黃梅殺》等案把“詭”表現得特别到位。第二季也有諸如《仵作之死》、《上仙坊的來信》等。此外第2部明顯的多了一些神奇生物加入。“詭”的元素有所擴展。

但我以為唐詭的精彩并非在于案件本身多麼詭異,推理多麼精妙,神奇生物有多麼讓人大開眼界。還在于其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的視聽效果,展現的文化底蘊,更重要的是故事背後讨論的人情禮法,社會問題,觀念沖突,以及案件裡那些鮮活的芸芸衆生相。是能引發人思考的一部誠意之作。

而第3部更多的将筆墨是用在了這方面。還是以《旗亭畫壁》為例,案件講的真是潦草,Done其中對大唐詩人,這個群體的描寫傾注了豐富的感情,做了很多渲染。冷籍與嬌奴歸隐田園,王幼伯、高達和熊老闆三人策馬奔赴塞外,都是唐代詩人快意灑脫的模樣。其實這裡還有堅守在廟堂,執劍為民的蘇無名和盧淩風,亦是詩人的家國情懷。

還有舞陽母女對自由與鮮活的生命的追求,公主對上官婉兒的追憶與正名,小吏夫婦的雙向奔赴。都是動人的。而赤英超越邊界的控制欲,武則天與李隆基識人用人上的差異,刺客以武亂法的社會問題,都值得思考。

所以雖然第三部導演講故事的方式,不夠唐詭,編劇編故事的質量有所下降,我還是很愛這個系列。因為除了詭案以外,它還有很多可愛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