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资料馆看完《金的音像店》,我意识到,电影只是少数人的电影。电影的阶级性隐藏在院线以外的地方,隐藏在各大影展、电影节,甚至是资料馆里。
没有一个影迷能逃过《金的音像店》为我们创造的多巴胺,它几乎搭建了一个独属于影迷的音像王国。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希区柯克、戈达尔、科波拉、大卫·林奇、库布里克、马丁·斯科塞斯等,这些名字只需要被提及,就会引来众影迷的欢呼。而片中恰到好处的经典电影片段的引用,更是让影迷沉浸在一种邪典的狂欢中。
它既像《镜子》一样如梦似幻,又像《教父》一样庄严神圣。这88分钟的梦,根本做不够。
但梦醒之后呢?
我们重新回到自己的影迷身份,把批判好莱坞大片的全面商业化、声讨流媒体对传统院线电影生存空间的挤压,作为一种“正确”。
我们摇旗呐喊:为了电影的未来!而这口号背后,除了群体相认、情绪堆叠和集体狂欢,我们什么也没做,什么也做不了。电影继续作为少数人的时尚单品、作为艺术游戏而存在。
即使在21世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是少数人掌握着创造电影艺术的资本和权力,少数人掌握着解读电影艺术的门槛和标准,电影始终是少数人的电影。
大众能参与学习和讨论的电影,少之又少。商业片仅以娱乐功能的形式存在,而电影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传播功能被逐一消解。
也许作为影迷的我们该醒醒了,电影不是什么高级的艺术,它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应当充分发挥它的各项功能。而电影创作者们,也不要再把电影束之高阁了。
说到这里,早已与《金的音像店》无关了。它为我们创造了一场美梦,但我们仍然需要思考:梦醒之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