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80年代的电影《柏林苍穹下》讲述了一个守护柏林的天使落入凡间的故事。影片中天使作为最主要的叙述者,其镜头视点和视角的运用极具风格特点。
影片不乏天使的主观视点镜头。影片开头,两位天使主观扫视战后柏林上空,俯察众生。由于叙述者的特殊性,这一高空俯视镜头与角色本身的全知性、全知视角相吻合,呈现出主观视点中的客观冷峻之感。而叙述中最为主观的内容不是依靠镜头语言表达,而是通过角色描述性的言语及心理来刻画。两位天使在车内的交谈及濒死者的心理活动中都有大量用文本描绘的、本可以用影像展现的画面;却由叙述者说出,强调人物身份主体性的同时,更赋予了影片抒情诗性的色彩。
相比于自然的俯视镜头,天使的仰视视角便显得尤为突出。在观看“空中飞人”玛丽安的表演时,导演一反常态使用了天使丹尼尔的仰视镜头,我们看到他的眼中满含泪水。玛丽安最后的演出中再一次出现仰视视角,镜头同时正反打丹尼尔扬起的脸庞和在空中起舞的玛丽安。此刻的丹尼尔成为群众中的一员,客观的视点也暗示着丹尼尔“我将活在一切之中”的领悟与渴望。
丹尼尔对玛丽安的仰视绝不仅是一种“真假天使”的身份互换,更不仅是情欲。他坠入凡间之后,影片所有的画面开始转彩。他与玛丽安的重聚不像是情人的思念,更是灵魂相合的渴求。在同一时空中,“我在自己身上找回自己”;儿童、老人、男人、女人,在此刻直抵跨越时空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