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譯自100 Grands films de réalisatrices, 由記者、作家、Cine-Woman.fr創始人Véronique Le Bris彙編,Arte Edition 2020年出版。

“沒有聲音不代表沒有立場。”簡·坎皮恩說道。《鋼琴課》的女主角愛達是個啞巴,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她的動作、态度,尤其是她那毫不含糊的目光,都遵從她的意志。鋼琴就是她情感的出口。她的丈夫永遠不會理解,而她的鄰居第一次聽見便了然于中。看似是耳朵的問題,實則是心的問題。簡·坎皮恩很早就構想了這個關于鋼琴的浪漫故事。她曾經修讀人類學,旅學歐洲,後于澳大利亞影視與廣播學校畢業。她拍攝了四部短片,兩部長片,其中《天使與我同桌》(1990)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至此,這位導演終于有信心駕馭她眼中的商業題材:愛情故事。

簡·坎皮恩受到英國浪漫主義、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影響——她的電影調色受浪漫主義繪畫所啟發;在她的鏡頭下,愛情故事是熾熱的激情,但她的故事卻與那些陳詞濫調大相徑庭。影片中,女主角愛達主導着故事的發展與沖突。她不惜一切代價,隻為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鋼琴課》是導演獻給母親艾迪特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女人的啟蒙之路、她掌握命運的力量,以及這之中不得不作的妥協。導演在後來的幾部電影之中都延續了這一主題,如《貴婦畫像》、《璀璨情詩》,隻是結局更加陰暗。

簡·坎皮恩為愛達的角色試鏡了不少演員,其中就有朱麗葉·比諾什和伊莎貝爾·于佩爾。最終她把這個角色交給了名不見經傳的美國演員霍利·亨特。她的表演沒有一句台詞,角色的内心世界全由旁白講述,但她卻獲得了戛納與奧斯卡的最佳女演員獎。為了出演這一角色,霍利·亨特學習了手語,溫習了音階,所有演奏音樂的場景都沒有使用替身演員。浪漫的主題不斷再現,是由作曲家邁克爾·尼曼譜寫的。他是劇組少數的男性,從攝制到剪輯、布景,再到服裝,劇組成員幾乎都是女性。

簡·坎皮恩的作品始終在講述:一個堅定的女人,如何打破心理、情感、性的以及社會的桎梏,如何自我解放。“書寫一個男性角色對我來說不太自然。我是以女性的視角看待世界的,”她總結道。

譯:Mav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