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前好些天,我是在翘首以盼《造梦之家》上映中度过的。我喜欢的是伍迪·艾伦、韦斯·安德森这类有明显个人风格的导演,对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虽然看过他的六七部片子,但尚未捕捉到其特色所在,对于导演个人也知之甚少。

许是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的缘故,对于我所不了解行业的从业者,我总是想探究其生活细节。之前去剪发,一番“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服务经历”“你会觉得这份工作过于平淡无聊吗”“你的薪资情况和工作节奏”连珠炮般的发问,让Tony老师一度怀疑我有不可告人的身份。

谈及《造梦之家》,斯皮尔伯格称:“这部电影是我写给家人的一封情书,同时也是写给艺术的一份情书,这也是我拍过的最私人的一部影片。”

怀抱着对艺术的喜爱、对电影的热衷、对导演成长经历的好奇,赶完课程论文后,我当即把观影提上日程,却发现周边不少影院都没有《造梦之家》的排期。我最终一咬牙,扛过麻烦的通勤,奔赴朝阳区的某家影院度过了心满意足的一下午。为其跋山涉水,实乃不虚此行。

儿时的Sammy在初次进电影院前满怀恐惧,观影时则对火车脱轨的镜头深感震撼。在拿到心仪的火车礼物后,他不安于任其在轨道上平稳行驶,而是选择模拟在他脑海里反复重演的冲撞镜头。

担心Sammy对电影里的“crash”场面形成心理阴影的父母,万万没有料到他会对其上瘾。在接受妈妈“记录下玩具火车脱轨的这一幕,之后以观看影像解馋,保护玩具不会过快损毁”的建议后,Sammy借助爸爸的相机和胶卷,创作了自己的“处女作”。

此次神奇的体验让Sammy怦然心动,而他并未不满足于对拍摄电影的浅尝辄止。在家人的包容和支持下,他在这条道路上愈行愈远:从用卫生纸将妹妹裹成木乃伊演绎恐怖片,到聚集好友拍摄有模有样的西部片,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豆瓣短评里,不乏对Sammy父母给予鼓励与支持的艳羡之声。毋庸置疑,这的确是Sammy的一场简单的crash演变为热情的crush,乃至毕生挚爱的关键。对于幼年子女的兴趣爱好,父母在态度褒贬和资源供给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若是不认同,往往是直接给孩子萌芽的念头判了刑。

父亲一直强调电影应只是Sammy的兴趣爱好,不要投入过多精力和时间,称“如果你把研究电影的劲儿放在代数上,早就名列前茅了”。而Sammy则不服气地反驳说:“但是我喜欢电影”。

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发觉我的兴趣爱好亦是在支持和反对交织的声音中慢慢开花结果的。

小学二年级写日记,用再稚嫩不过的笔触写了几百字的科幻小故事,被家长指出“这种东西不好,以后不要写这种风格”,我听话地搁笔,长大后对科幻类小说和电影也一直兴趣寡然;小学五年级的周记给老师批阅,老师提出不少贴合应试教育的写作建议,导致我一度不知如何下笔,妈妈见状让我“可以不听取别人的建议”,我这才重获新生。

小时候学琴,爸爸让我“别整这些有的没的”,但妈妈见我发自心底地喜欢就不加阻拦,这一坚持便是十多年。同学父母见状则诧异地问道:“学这么久,是要走艺术生的道路吗?”我初升高的那年,班主任让我停止兴趣班的安排,妈妈一边忙不迭地答应,一边继续送我去上吉他课。

我之前实习单位的leader,一面夸赞我从会计跨保新闻有热爱、有勇气,一面谈及自己今年小升初的女儿,脸上阴云密布:“我让她退出合唱团,全力以赴准备考试,但她就是不听。”她前后态度的差异让我在饭桌上一时失语。

《造梦之家》中的Sammy,在踏上电影创作的道路的前一秒,依然在深不见底的大学生活里苦苦挣扎,备受抉择困扰。

导演李安当年填高考志愿时,表示“我想当导演”,却成为家中的笑料;与同学在台湾环岛进行舞台剧巡演,遭到父亲痛骂;在美国求学后,父亲依然觉得导演的工作不入流,与之相关的话题成为禁忌。甚至在李安拍完《理智与情感》的年纪,父亲仍苦苦劝说:“小安,等你拍到50岁,应该可以得奥斯卡,到时候就退休去教书吧!”

我们从小到大,似乎只有沿着极端传统、正经的道路前行,埋头于能切实提高飞黄腾达可能性的事情,才光明正大、名正言顺。

为什么我们总在身边人的干涉下,自己的喜爱被迫给所谓的正事让路?而所谓的正事和正路,其界限和方向在哪里,又是否一成不变?

我在文学和音乐上的爱好从小就有足够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虽然我没有成为音乐家或文学家的天赋和能力,这些职业也不在我的谋生选项里。

但找到一项陪伴良久、万分契合的兴趣,难道不足难能可贵吗?就因为这对所谓的挣钱看似毫无助益,就能从人生天平的砝码盘中轻易抽出、丢弃?在强调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今天,还会有多少人可能的路被毫不留情地下了“禁止通行”的命令?

谷川俊太郎说:“六月的百合花让我活着,死去的鱼让我或者,被雨淋湿的狗崽,和那天的晚霞让我活着。”我们衷心热爱的事物,让我们活着。

纵观目前豆瓣短评中对《造梦之家》的抨击,被吐槽次数最多的无非以下两点:一、这部半自传电影中的男主要啥有啥、顺风顺水,比他艰苦、努力的电影人数不胜数,拍这部片子的意义在哪里?二、全片臃肿,不必要情节太多,家长里短絮叨了一堆。

第一点质疑让我想起上次长途旅行中,和朋友夜聊时,我们各自谈起自己成长至今经受的风雨。一位亲近的朋友指出:“你看你从小到大,也就突然结巴这件事,除此之外你也很顺遂。”

和我再亲密不过的人,也没有办法对我的经历和挫折怀有同感。发生在我内心狂风骤雨,我体现出来的不过寥寥,别人接收和体会到的更仅剩一二。很多的无奈和挣扎,都难以与外人道也。

因此我不难理解,片中对Sammy饱受家庭分裂痛苦的呈现,被网友指责为“别人看心理医生要花钱,我们还要掏钱看他治疗童年家庭问题”。一次生活几近坍塌的困境,传递给受众的可能只是“一位自私母亲的逃逸”。因犹太人身份在学校倍受欺侮,则被观众称为“俗套的校园霸凌”。

看惯了各种传记片中的天才落魄、咸鱼翻身,在各种不同凡响的人生奇遇的轰炸下,我们的兴奋阈值不断升高,对不够波澜起伏的故事已然失去耐心。却不料,一只蟑螂的出现,代表千万只蟑螂的生存;一朵浪花的涌现,可能是滔天巨浪的预警。所有不够浓墨重彩、骇人听闻的事物,皆被认为不足为奇。

再者,就算斯皮尔伯格的追梦之旅的确稍显平淡,也不足以成为攻击《造梦之家》无价值、无意义的靶子。于我而言,并不是只有卓尔不群的人物和事物才值得传颂。所以,我喜欢《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我是布莱克》《无依之地》这一类的片子。

郭顶在《水星记》里唱:“还有多远/才能进入你的心。”我喜欢能帮助我贴近某个个体或某类人群的影像记录,痴迷了解陌生人物、事物并与之建立感应或联系的过程。大千世界,走进我眼帘、引起我兴趣的事物新奇足以,不必皆求惊奇。

对细节的迷恋,则让我不必受嫌恶《造梦之家》冗长叙事的困扰。我小学最爱读《红楼梦》《小妇人》《傲慢与偏见》和《名利场》,对作者细腻的笔触和往往事无巨细的描绘心醉神迷。

所以,我喜欢《造梦之家》中对母亲移情别恋的层层铺垫,喜欢Sammy偶然意识到事情真相后与母亲相处时长期的尴尬和冷漠,喜欢对Sammy三番五次遭受的校园霸凌的呈现。

我会觉得,这些是真正影响到斯皮尔伯格本人人生轨迹之处,是他对自己隐秘内心的剖白和披露。虽然这些交代和处理饱受诟病,但我认为这些情节值得咀嚼、体会。像是发现了一条无人问津的小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纵然这最终通向的,只是一个仍然虚假的斯皮尔伯格。

我很喜欢电影,一直都是。去年年末得新冠的第一天,我全身发热、浑身剧痛。为了沉浸在某种喜爱的事物中、忘却这种痛楚,我选择入睡前看《唐伯虎点秋香》。感染期间,我温习了许多部星爷的电影,作为缓解切肤之痛的良药。

《造梦之家》中让我不由自主掉下泪来的,是Sammy拍摄并剪辑的逃学日短片在毕业舞会上公开放映的片段。大家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看到滑稽的镜头捧腹大笑;少年活跃在赛场上的英姿则获得惊呼连连。一开始沉浸在分手悲伤中的Sammy,看到大家的反应,也有些许笑意爬上他的眼角。

电影记录下玩具火车惊险的脱轨,也记录下逃学日上的意气风发和青春活力;记录下欢脱和和睦的家庭日常,也是母亲出轨不可辩驳的证据。拍摄电影是小Sammy儿时的挚爱,也是他长大后家庭分裂的导火索之一;拍摄电影是帮助Sammy逃脱校霸魔掌的救星,也是Sammy求职时义无反顾的心之所向。

电影如此复杂、多元、趣味盎然,也掺杂有侵犯、偷窥、丑相环生。而这正是我爱它的理由。

祝大家足够幸运,曾经历的突如其来的crash可以在呵护与培育下成为旷日持久的crush;既有长年累月的热爱、不可一世的梦想,也有近在身边的爱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