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我在选择影片上有足够耐心,很容易就错过这部排片场次少得可怜的优秀作品——墨西哥导演阿隆索·帕拉西奥斯自编自导的《厨房》。估计是片名过于普通平凡,背景单调、中规中矩的宣传海报也缺乏亮点,不怎么吸引眼球。
我前几天为了看这部电影,坐地铁穿越了大半个城市——当天只有一家影院在排片,而且是唯一的下午场。幸好观众并不少,给了这家影院继续放映这部冷门影片的信心。毕竟电影再好,也离不开观众真金白银的支持啊。
和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一样,《厨房》也是以黑白色调为主的社会题材剧情片。虽然后者的画面色彩不够丰富鲜亮,但在追求视听效果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给人很强的代入感和沉浸感。
别看影片的主要场景除了厨房就是餐厅,但表达的主题相当复杂,涉及种族歧视、非法移民、阶级分化、资本剥削等诸多层面的问题——影片取材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戏剧作品,这些问题在当时算是敏感度比较高的热点话题,直到现在也谈不上过时,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为了拉近影片和我之间的距离,我不想考虑那么多复杂、深刻的内涵,干脆把它当作职场剧来欣赏。就像《编辑部的故事》、《急诊室的故事》一样,不同职场环境发生的故事,无论国内国外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如果一个人长期工作在自由度偏低、空间相对封闭和空气污染指数较高的环境,老板比较刻薄,认钱不认人,给员工提供的薪资待遇非常一般,就算没有种族歧视和非法移民之类的问题,这个工作本身也是有问题的,搁哪儿都一样。
并且工作时间越长,这个人的精神和生理受到的负面影响越大,各种职业病自然会找上门来。一般而言,偏显性的疾病还比较容易被发现和控制,但像抑郁症之类偏隐性的疾病就经常被误认为是个人的性格问题,甚至当事人自己也意识不到早已患病——要是不及时就医或者尽快脱离“有毒”环境,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伤害别人。
影片讲述的厨房故事,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尽管片中少不了有烹饪食物的镜头,但因为是黑白画面,并不会对激发食欲有太多帮助,我的注意力始终还是集中在进出厨房的人身上(导演真是用心良苦,单调的色彩确实能够避免观众“分心”)。
影片中的人物比较复杂,他们之间价值观的差异,比肤色的差异还大。不管是后台的厨师还是前台的服务员都来自社会底层,长期在同一个屋檐下工作,避免不了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再加上工作强度大,节奏紧张,一旦有人情绪失控,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像片中的男主,脾气火爆,一点就燃,和前额叶受损的病人没多大区别。他爱憎分明,对白人男同事充满恶意,对白人女同事倒是充满好感,甚至在不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付出了全部感情和存款,还一度被老板怀疑偷了收银机里的钱,落到人财两空,连工作都保不住的地步。
和《还有明天》中忍受家暴的女主不同,影片中没有绝对的受害者。就连充满神经质的男主,虽然被白人女友“背叛”(用他给的钱堕胎),被老板当作小偷,被白人同事暴打,但自己也是麻烦制造者——大闹厨房和餐厅,把大家的饭碗摔得稀碎。
他这种发泄不良情绪的方式,看起一时爽,后果其实很严重,不仅毁了自己和餐厅,还得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便影片是开放式结尾,对男主最后的人生结局,并没有作过多交代,我们也不难想象餐厅老板会让他付出怎样的代价。
除了惊艳的视听语言,影片在情节编排、叙事手法上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影片用初来乍到的墨西哥女孩儿作引子,牵连出一系列和厨房有关的场景、人物。从她的视角去看待厨房里发生的事情,没有高高在上的道德评判,只是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去展现厨房里的矛盾和冲突。
影片中还有不少夸张的情节。比如可乐机出了问题,可乐不断地溢出来,大家忙于手头上的工作,根本不在意地上流淌的可乐,甚至还一时兴起,在主厨的带领下,引吭高歌。
又比如一身油污的男主在摔坏订单传送机以后,老板把它从地上捡起来,放回原位。这个机器居然起死回生,重新开始“工作”,绿色指示灯闪闪发光。连男主都被绿光笼罩,露出难以捉摸的表情。不知道是后悔自己摔得不够彻底,还是后悔自己一时冲动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如果就事论事的话,影片给我最直观的启示莫过于冲动是魔鬼,害人又害己。毕竟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遇到有毒有害的环境最好尽快远离,别等到把自己拖出病来。而且千万不要低估环境的力量,以为自己能战胜环境,不然只会得到更多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