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本文分成多个部分,以方便讲清楚我对《佐恩引理》这部电影的一些理解。
一、影片结构与内容
影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画面上是黑屏,声音上是读诵一首用于记忆26个字母的儿歌。
影片大部分时长都是在第二部分。这里先解释一个我为了称呼方便而自创的概念:画面集。画面集是指一堆画面剪辑在一起形成的集合。这个语境下,画面集在英文上应该比较对应sequence,但sequence感觉用的不够精准较模糊,所以还是用画面集。
介绍完了自创名词,回来说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在听觉上是处理成了完全无声音,视觉上则较为复杂。
具体而言,第二部分在视觉上是许多组画面集(画面有时是带英语单词的标牌,有时是比如沙滩/火焰/稻田之类的无英语单词(但可能有东西像英语字母)空镜头),每组画面集有24个画面(并不是每个字母都会出现,总会有一个或几个字母没出现,所以只有24个),这24个画面的排列顺序/排列规则有两种,要么是按「单词的开头字母在26个英文字母中先的后」为依据排序,要么就干脆是(随机)插入的空镜头。
第三部分是一种声画对位:画面上是一个一男一女一狗一同走在雪地上的长镜头,声音上是多个人声交替读一个中世纪文本。
二、佐恩引理与《佐恩引理》
首先解释一下数学中的佐恩引理是什么意思。
佐恩引理的定义如下:If in a partially ordered set every totally ordered subset has an upper bound, then the set has a maximal element.(也有一个感觉不够严谨但相对易懂的定义,可以帮助辅助理解,但不建议当成严谨的定义:Zorn's lemma is the statement: Any collection of sets closed under unions of chains contains a maximal member.)
这里有几个专有名词需要解释,分别是partially ordered set、totally ordered subset、maximal element。出于本人语言组织能力有限,就不献丑了,推荐一下这部视频,把概念讲的挺清楚:Zorn's Lemma, The Well-Ordering Theorem,... youtube.com
这里再额外补充一下maximal element的定义:A member of set S is said to be maximal if it is not a subset of any other member of S.
讲完了佐恩引理的意思,接下来解释佐恩引理与本片《佐恩引理》的影像美学有什么关联。我认为是这样的:在第一部分的黑屏段落+第二部分各种「以26个字母为原理将24个画面连在一起」的段落(下简称:1+2部)中,每个段落都可以理解为totally ordered subset,它们都有一个upper bound,所以最后会产生一个不从属于该集合(集合在这个语境下特指1+2部)中的任意一个member的maximal element(maximal element在这个语境下特指影片一种难以说清道明的主旨表达)。
至于以上的解释为什么不含第三段落,那是因为第三段落是前两个段落的表达的某种总结。不过,第三个段落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另外的表达(或者放在佐恩引理的定义下:另一个totally ordered subset)而不是总结,那这样的话第三个段落也可以包含在以上的解释中。
三、影像美学
基于以上的介绍、解释与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对影片的视听进行阐释。
总的来说,本片是通过各种蒙太奇(来自大量排序原理重复的画面集,来自英文单词标牌和无英文单词空镜头的并置,来自单词间并置产生的意思联想,来自本片不同形式的三个部分的并置,等等)来制造朦胧/模糊/多义且又充满激情(激情来自大量画面内的运动,来自频繁快速的剪辑,来自叛逆的形式,等等)的情感/思想表达。
本片剪辑的节奏/频率控制的不错,没有让影像的旋律显得紊乱。
不过,我认为最终本片的影像力量实在不够强。而且第二部分无声音的处理我认为是败笔,实在削弱了影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