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首发于#半斤八两抡电影# 公众号

1)关于《码头风云》的影史分量

1954年上映。

第十五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银狮奖”,同届还有《大路》《七武士》《山椒大夫》。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故事、男主角、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艺术布景。

...

上述奖项并不是我们要聊这部影片的原因,但可以说明它在电影史上值得我们关注。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故事,是在码头工作的装卸工们每天食不果腹,他们的工钱被工头克扣,还要花钱去贿赂工头才能得到工作。黑帮控制了工会,垄断了每天派发工作的权力。工人们苦不堪言,有人站出来举报,却被灭口。一个叫terry的小混混,正是灭口行为的帮凶,只是他没意识到自己会害死人。此后,terry受到感召,在巴莱神父和死者妹妹的启蒙与指引下,勇敢站出来作证,战胜了码头恶霸,维护了工人们工作的正当权益。

这么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我们1940年代的左翼电影,以及后来的“十七年电影”都是这样的套路。表面如此,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能发现导演伊利亚·卡赞煞费苦心藏在故事后面的狡猾。

...

拳击手,成了terry在影片里夸耀、自怜的抓手,动不动就可以提。

甚至调查员,都可以用那场不光彩的比赛激将terry。

甚至神父都可以嘲笑terry对强尼的仰慕和感恩——terry一直因为强尼老大支持他拳击而感到荣耀和感恩。

...

所以当我们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尤其是看完之后,会被一种煽动性的情绪感染。

2、鸽子,和钩子

terry作为主角,有两样重要的“道具”(打引号的):鸽子,和钩子。

卡赞把码头工人的聚居区(单元楼)处理成暗无天日的洞窟,每个人惶惶不可终日,对惨死的乔伊,有人哀叹,有人幸灾乐祸,有人马后炮说风凉话,每个人都麻木地活着。

...

这些人中,terry和小兄弟有污点,terry害了乔伊,小兄弟杀死了terry所有的鸽子。

但,terry不知情,后来又继承了乔伊的意志,他可以见光。

小兄弟一直对terry忠心耿耿,没有利益驱动,纯属弟兄仗义,他的信念被terry的告密颠覆,他是愤怒应激,所以也可以谅解。

由此可见,鸽子代表了理想化的人格追求,上述的人当然可以在天台与鸽子接触。

直到鸽子全被杀死,terry付出了代价,他成了孤家寡人。这里绝不是说伊蒂不是人,而是鸽子被杀,代表了terry不再有朋友。

此刻我们在伤悼鸽子的命运时,也不免为teery揪心,从他的角度,哥哥死了,小兄弟决裂了,他的过去(扎在这片脏土地下的根脉被尽数斩断)。

...

我印象中,terry的钩子出现过2次。

第一次是他和伊蒂初识的混乱场面,他拿了黑钱,领了闲缺,在码头上啥也不干白拿工钱。钩子挂在他肩头,像个摆设,也像小混混恐吓人用的凶器。

第二次是他被强尼的人围殴倒地,在神父的鼓励下,他挣扎站起身,说了句“我的钩子呢?”,此刻,通过台词,他的身份被彻底固置,他成了靠劳动吃饭的工人,他也为了自己能有工作的权利而战。

...

另一方面,sister对terry的性吸引力,让他有现实(生理)层面的动力。

而在更隐秘的背后,上述两方面的代表,则是合流的关系。

伊蒂一开始误解甚至抨击巴莱神父,后则信任他,并且大多数场景出现在神父身边,甚至有些刻意。比如码头装卸时,诺兰——受到巴莱神父的感召决定站出来举报的第二个工人——被强尼老大设计用吊车砸死,神父赶到现场慷慨陈词,当时伊蒂竟然也在。

这场戏在视觉上至关重要。神父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慨,在强尼的地盘上痛斥他们的邪恶,这场戏提到了好几次“上十字架”,神父说“上十字架”不只是耶稣基督受难,任何不惧邪恶势力敢于站出来说出真相的人都是上十字架,乔伊是,诺兰是,以后谁被邪恶势力迫害的人都是上十字架。这里,神父以信仰的语汇为牺牲的人祝福,并且神圣化了举报的行为。神父讲话期间被强尼手下扔东西砸中头部,Terry愤怒地出手,维护了神父,收获了伊蒂的敬佩和爱意。视觉上,神父讲话之后,他站在吊车的吊架上,站在诺兰的尸体旁,随着吊架缓缓上升,在架子上的还有乔伊的爸爸,神父、受难者和受难者的父亲,在愚昧麻木的人群仰视的目光里上升,再上升。

...

注意,神圣化,而非道义化,这里,是卡赞的辛辣之处。

下一场戏非常低落,先是terry的鸽子全部被一直仰慕他的小弟杀死,这里的残忍程度甚于下一场terry被群殴,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低谷。

我们发现,一直以来的“帮派”不但离弃了terry,甚至施加了极大的暴力给他,因为在他们眼里,告密者的行为是不义的。

不义的告密者,坚持要去码头,只为了他自己正常工作的权利,这里他彻底被孤立,冷漠的工友们被卡赞处理为残忍的愚民,他们与鲁迅先生笔下麻木的大多数一样。

...

这种“心忧炭贱怨天寒”的态度,将成为高潮段落terry行为的基础,也构成了一种微观的规训共识,那就是,有活儿干就不错了!

此外,卡赞还利用了强尼——黑帮分子偷换了矛盾对象,我们看到庭审戏插入了一个很短的场景,只以背影出现的幕后老板叮嘱秘书——如果强尼找我就说我不在,什么时候都要这么说。

...

最后,当工人们围观terry被痛殴倒地之后,他们对强尼表达愤怒的方式是——不响应他派的活儿,但同时,他们为了生存也不会放弃工作机会,他们在观望——

...

由此,巴莱神父的启迪、伊蒂姐妹的爱、赋予了terry的“求职”行为神圣化意味,他最终的归宿是一个相对之前公平的工作机会,工人们则迎来了一个能让他们更好过的可能,大家共同构成了“暂时坐稳了工人”的时代——一个自我规训的结局。

2、告密者的“锣鼓”

前告密者——牺牲者(乔伊)——好人,盘踞在所有人头上的审判幽灵

新告密者——领头羊——孤立,争取权利,未来

从上述线索,我们可以看出,《码头风云》是一部为告密者辩解、为告密者敲锣打鼓的电影,卡赞精妙地把告密的必要、告密的大义,甚至告密被神职人员启发鼓励等等观点埋进了剧本里。

...

于是,terry就可以在码头展开他自己的故事了,因为他压根儿就不可能为一个纸片人而默哀,而煎熬,更不可能活在他害死的人的阴影里。

所以,terry就可以堂皇地接近伊蒂,请她喝酒,陪她跳舞,告诉她自己是无心之恶,最后强吻她。

我们中了卡赞的圈套,忘了乔伊甚至都不是一个“人”。他被抽象成一个符号,由新告密者继承,并随着继承之时而遁形。

...

卡赞呢,卡赞向来自诩“爱国分子”,他热衷于举报,不遗余力地举报。

特朗勃,《罗马假日》的真正编剧,无法署名的“通共分子”,好莱坞十君子之一,这位原本才华出众的大编剧,在1975年临终前一年发表过演讲,回顾他被迫害被举报的事,特别提到了卡赞,他说他永远不会原谅卡赞。

要注意的是,1954年前后,美国发生了3.47万次罢工,共有450多万工人走上街头。

《码头风云》,刚好以劳资双方的矛盾为背景,但是卡赞狡猾地规避掉了“工会”的存在,没让罢工真正发生。

如果不是自认为正确,谁有能力为自己辩解到这个程度?卡赞可谓煞费苦心,而这一切的前提,也在于他认为自己举报有理。

可以说,卡赞既是terry,也是巴莱神父。他为自己的行为骄傲,也认定自己是公义的一方。

文字:半斤声音:半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