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由于某些原因,我参加过一场神秘的电影内部试映会,不好开骂《反贪风暴5》。现在,电影已经公映数日,影片口碑跌入嚎哭深渊,我自己掏钱看电影,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大骂特骂。

我不该真心相信香港电影的底线,面对豆瓣电影毁灭性的5.0分,依然坚持自费观看一次正式版的《反贪风暴5》。

这次自费观看正式版的《反贪风暴5》,只能证明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虐倾向。

《反贪风暴5》时长95分钟,一共有4个编剧,我怀疑他们与制片方存在劳资纠纷,又不能撂担子不干,只好每人写出二十来分钟剧情,剧情伏笔挖完不填,无效冗余的故事支线却是凑合着搬上台面。

摄像师大概也跟制片方存在劳资纠纷,也可能纯粹是患了帕金逊症,画面镜头毫无预兆地发抖。别人拍摄《飓风营救》要抖是为了掩盖连姆尼森的年老力衰,拍摄《谍影重重》要抖是为了营造激烈的打斗氛围,可是《反贪风暴5》的镜头随时随地都能发抖,就连开会的场景都能抖起来,仿佛整个片场都没有一个正常的固定机位,只能依靠摄影师扛着摄影机跟拍每一个场景。

警方的公共关系科可能也与制片方对不上眼神,否则我很难想象为什么ICAC不演了,直接摊牌我们就是特工机构,全员西装长裤工作证,抄起手枪就能正面硬刚持有全自动武器的雇佣兵且丝毫不落下风,片尾决战从文化中心打到天文馆,从一楼打到二楼再打到多媒体厅,就连黄宗泽都成功拆弹送上救护车了,硬是看不到一个正经的飞虎队员从天而降。

美术、配乐、剪辑等后期团队估计也和制片方出现冲突,起码我从来没有见过一部正经的院线电影敢用一张黑白静止车祸图作为片头画面,敢用随机播放的背景音乐歌单穿插在各个情节中,敢用粗暴突兀的转场来切换场景。

当然,我上述的猜测毫无依据,全凭直觉,就像电影中ICAC的查案过程一样,毫无证据,全凭直觉。

我全凭直觉认为,电影的制作团队存在一种微妙的摆烂心态,一方面想要开工赚钱,一方面又不愿意拿出真材实料,总想着敷衍了事。只要他们稍微有那么一点追求,都不会让这部粗制滥造的半成品出现在银幕上。《反贪风暴5》很清楚自己的问题,在片中已经借张智霖道出故事的可笑之处——ICAC难道不是文职吗?现在又带枪又穿避弹衣,这是怎么回事?演007吗?那么下次要不要开潜水艇?

换言之,意思是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但就是不改。

《反贪风暴》的系列电影从来就没有注重过故事的逻辑性,他们的编剧团队一直不乏胡乱拼凑各种类型电影情节的胆量,搞不好工作室门口就悬挂着“拿来就用”的草书牌匾。既然以前出现过杀手爱情故事、部门内斗、监狱风云,那么这次上演一出ICAC血战恐怖分子的戏码又有什么问题呢?就算拍一段表面对立又毫无建树的兄弟情又有什么问题呢?就算拍一段贪官毅然自爆却毫无用处的情节又有什么问题呢?就算用一个极其别扭低能的结局来否定整个系列电影的法治反贪主题又有什么问题呢?

有问题,但是又没有问题,这就是摆烂的究极形态。

《反贪风暴5》的摆烂心态不是单一现象,整个香港电影工业都普遍存在这样的心态。他们不再精心炮制剧本,也不再细细塑造人物形象,如果故事不够精彩,那就射击更多的子弹,释放更多的爆炸,制作更多的五毛特效,用更加刺激的音响和视觉效果迷惑观众的脑子。如今几乎每一部警匪类电影都流着相同的血液,《使徒行者》《扫毒》与《反贪风暴》就像是从同一批剧本中随机抓阄的产物,就连演员都是同一批演员,众人看破不说破,只不过是找个新噱头拍摄审美疲惫的枪战戏。

上一次令我略有印象的香港电影是《怒火重案》,再上一次是《拆弹部队2》,吃起来是鸡肋,但仍是香港电影拍一部少一部的作品。香港电影早就困在死胡同,时代变迁,人才流失,票房市场收窄,竞争力下滑,投资成本剧减,目光纷纷投向小成本剧情片,《无双》和《寒战》已然是可遇不可求的奇迹。他们能做的就是拍摄一部部由古天乐/张智霖/刘青云/张家辉/刘德华随机搭配主演的电影,透支演员们的名气,让电影业有活可干、有人能活,尽量延缓香港电影宣布死亡的时刻,以此趁机寻找咸鱼翻身的机会。

香港电影曾经的辉煌无法复刻,当时的电影人用大量的劣质作品充当肥料,供养出一部部超越了时代性的经典作品。以前是王晶负责制作化肥,施肥之后能够种出好花朵。现在,这份责任落到古天乐的肩上,手里肥料不足,土壤贫瘠,再怎么用力也难以实现美好的念想。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本来是一件极其浪漫的事情。到了香港电影的身上,人人明知烂而继续摆,那么任何愿意为电影奋斗的冲劲和热情都会逐渐熄灭。董卓的尸体起码能够点三天蜡烛,那么香港电影的余焰又能够燃烧多久呢?

PS:

林德禄拍摄了五部《反贪风暴》都能保持同样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数一数二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