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朋友去看,惟在Mona Kea山上的那个镜头,她惊叹了一声。这应该最能代表“三无”——无清华关系、无学术经历、无理工知识——观众的反应:实在就是蔡老师的部分好看。

蔡老师当然是名人儿。在京圈儿搞天文的人里,片子里出现的毛淑德老师、汪景琇院士、陈建生院士,也都是熟脸儿。造大望远镜是个拉支持的事情,天文界办事看上去都体面,但拍到镜头里,还是有许多弦外之音,让人意味深长地一笑。——这座冰山,当然没海面上那么简单。

前段时间遇到个央视导演说,想做个纪录片,跟拍科学家。要是真能找到某个事业上升期的实测天文学家,一对一地拍上三年,啥也不避讳,原片放送,一定是个绝顶有意思的片子。可惜清华自己拍这部片子,要唱的赞歌太多了。要糅进去那么多冗余的素材,搞得油腻而浮光掠影,也在所难免。

如今大多数独立纪录片导演,都注重解构、还原、揭露。居然还有导演在一门心思赋魅,确实够令人大开眼界。不是说宣传片不能拍,而是这个表达方式实在倒胃口。就像片子里蔡老师介绍的信噪比:大家都知道你好,你也确实好,但你非拿1 sigma出来说事,那就怪不得被怼——干嘛不把3 sigma、5 sigma的东西好好挖掘一下呢?

不过能理解,受人所托,万事不由人,总得弄些礼花来装点。四个故事,深挖下去,三个都是悲壮。一群连使用大望远镜经验都很稀罕的人,想自己造一个新的,难道那么简单?站在Mauna Kea之巅,和一群宏伟的仪器共事,那种对科学的passion,也不是表面上那么直白。

女朋友总结:“弱小,可怜,又无助。”——有趣的是,在片中四位主人公里,最暴露真实的蔡老师,中科大-UArizona-UCSC一路下来,是唯一没在清华念过书的。

在“吾校庄严”的歌声里,我心里油然生出一句《太空部队》首席科学家的台词:

...

为了Mauna Kea的美景,和最不“清华”的蔡老师,毅然给片子加两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