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電影院出來,等待十幾年,猶記得看首部阿凡達時的激動心情。第二部對我來說還不錯,但看網上差評較多,感覺和科學内容有很大關系。

首部阿凡達其實在科幻設定上做了很好的選擇。一個很妙的設定是懸浮山。和劇情矛盾(礦物質)結合很好,也提供了必要的鋪墊,引出馴龍與巢居。另一個是母星意識體,給硬核的科學現象加上了一層難以捉摸的神秘感,塑造故事線也更靈活了。

有了這些新鮮的背景闆,即便故事老套,觀衆也能作為一個“奇妙的外星冒險”而饒有興趣地看下去。相比之下,第二部的不足就比較明顯:

1. 海洋生物和地球上太過相似,基本上就是模仿和拼接,沒有什麼真正的創造。動植物種類設計太少,不夠驚豔,甚至不如地球上的真實種群漂亮。大部分物種色調一緻,行為也較刻闆。

2. 海洋環境和地球上的也很像,包括珊瑚礁、海草的生境,以及漁村的生活方式。這樣一來,那種“異世界”的驚喜感就大大減少了。

3. 對于高級物種的描繪止于旁白,沒有真實展現行為。比如鲸魚的社會生活、語言和音樂等。海洋部族的差異也止步于很淺層的行為。

4. 花了很多鏡頭展現天象,但天象并未體現出作用(除了光照變化)。

5. 母星伊娃的作用似乎有越來越直白之嫌,幾乎是機械降神,失去了首部中那種不确定的魅力。

其實按照第一部裡納美星的情況,有很多新鮮的東西可以安排進續作裡。我想,如果加上一些元素,對觀衆的吸引力可能會大大改觀:

1. 改變海洋生境描繪。納美星是一顆氣态行星的衛星,受到行星、恒星、其它衛星的多重攝動。因此,潮汐出沒必然會變得很不規則(潮汐由天體引力造成),而不是地球上這樣一天兩次。考慮到星球上海洋覆蓋很大,這種天文環境造成的影響更加顯著。

首先是海洋生态機制:為了适應多變的潮汐帶來的養分和熱量,珊瑚礁、海岸樹林也未必是地球上這樣一動不動的生存方式,整個生境内的生物繁衍、捕獵、集群等行為都随之變化。

海洋部族的文化也會更不同:漁民的勞作很依賴于潮汐,他們的時間概念、溝通方式、甚至睡眠方式,必然大大異于根據日出日落劃分生活的森林部落。而不是隻有基于潛水經驗的“生活哲學”。

2. 加入更離奇的生物。譬如:更大體型的魚類、更大型的集群、更漂亮的夜光現象(目前劇中展現的限度,在地球上也不算什麼)。這也是考慮到星球的地理條件,譬如溫度高、海水鹽分不同,以及地轉偏向力不同造成洋流不同(引起不同的生物遷徙方式),能支撐的生物類型應該會很寬泛。

另外,還應該展現生物的繁殖(求偶)、社會組織(比如鲸魚是怎麼一起學習和表演唱歌的)、捕食等等關鍵的活動。目前的狀态太缺少想象力了,實際也不夠講究。譬如:如果硬骨魚一次捕食就粗暴地破壞那麼多珊瑚礁,那麼這片地帶很快就沒有足夠的食物了。而且行為太日常(比如所有魚都像海豚一樣跳出水面),也不夠表現動物間的差異性。

3. 把天象和地面發生的事情結合起來。既然納美人的文化是順應天時,那麼特殊天文現象導緻一些并非那麼“科學”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譬如日蝕時動物的行為集體異常、海洋環境突變,等等。這樣安排故事也會更容易。

另外天文周期也可以融入到海洋部族的社會情況中去,讓他們的動機不再純粹出于單一導火索(譬如複仇),而是受社會發展現狀決定,比如環境變化導緻部落現在更脆弱、更依賴于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