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一个类似于《公民凯恩》(1941)的童话故事,被拔高到了也许过于神圣的位置,以至于被当作电影艺术的巅峰来代表。穆尔瑙最知名的作品《日出》(1927),正处于无声电影时代的尾声,也是他在美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这里我大致理解了它与《公民凯恩》的共通之处:人们就是喜欢这种类型的故事,哪怕是主流评论界也是如此,于是这类作品便被捧到了某种高峰。我自己也承认,我很喜欢这种唯美的爱情故事,但电影应该是更多的东西。《日出》的“日出”之所以成立,是因为银幕上那道破晓的光线横贯万物,开启了一种时间的维度,一种开放性与超越性的空间。
在此指出一些具体片段,比如片中11分钟左右的那段镜头运动,显然影响了黑泽明在拍摄《罗生门》(1950)中桥上那一幕的处理——只是黑泽明在这一点上有更好的改进。还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虽属无声,却已经完成了有声电影大部分的叙事功能,仅仅靠少数字幕便可表达。这点确实成立——穆尔瑙在更早的《最后一笑》(1924)中就做到了这一点,方式更加极端且完美。而《日出》中的字幕反而不具推进叙事的作用,甚至在一开始我还以为能听到角色的声音。我觉得字幕的存在反倒是一种说教的姿态,用文字写出来的某些话比说出来更具重量,从而达到了穿透观众的效果。
但和《诺斯费拉图》(1922)一样,这部片的叙事也有两条爱情线:一是男主与都市女子的,另一是与妻子的。而都市女子那一线显然后劲不足,逐渐变得空洞而惹人厌烦,从结构上看也不太合理。但如果把它当作一个不拘细节的童话故事来看,那它也就成立了。到最后我感觉穆尔瑙的电影比起表现主义,更趋近于印象主义,是一种高明的印象技法的运用。
从故事层面而言,我很喜欢,原本是3星,给了4星。
2025.5.14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2025.5.15
伯格曼在《锯屑与马戏团》(Sawdust and Tinsel, 1953)中拥有他自己的流浪剧团;小津安二郎则两度拍摄《浮草物语》(The Story of Floating Weeds, 1934)及其重拍版《浮草》(Float ...
2025.5.13
这是穆尔瑙拍摄的第十部电影,同时也是在穆尔瑙的作品中获得主要批评界共识的一部。但我认为,如果没有那段使用表现主义技法的结尾场景——在楼梯上投下阴影并杀死艾伦的画面——那么《诺斯费拉图》(1922)很可能会沦为穆尔瑙电影生涯中的一部平 ...
2025.5.14
摄影机动了,但从未以如此生动而美丽的方式动过。穆尔瑙的首次摄影机运动始于《幻影》(1922),其中坍塌的城堡也对应了本片中倒塌的建筑,但《幻影》更进一步,比如追逐的影子。《最后一笑》(1924)中的影子延续了穆尔瑙一贯的表现主义实践 ...
2025.5.9
关于《荣光之墓》(Cemetery of Splendor, 2015),对我而言,它可能是阿彼察邦风格中节奏与叙事最为契合的一部,或者换个不那么好听的说法——这部电影的故事太轻了,轻到阿彼察邦可以轻松驾驭,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我能 ...
2025.5.9
“手”是贯穿始终的母题,同时也是一个枯萎的母题。它出现在第一幕——那是一个亲密而动人的镜头,灯光处理得极其细腻。在接下来的叙事中,手逐渐退居边缘,成为特吕弗令人困惑的摄影语言的一部分,从镜头的摇移到最终落在手上的定格,它呈现出人类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