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去补了《1900》的票。

相比译作《海上钢琴师》,我还是喜欢《1900》。

海上钢琴师有很多,但1900只有一个。

留在记忆深处的是站在联接海陆的楼梯上,望着灰色城市的1900,海风静止,空气凝固,他站在那,毅然回转。

为了这一瞬,电影铺陈了很久,从一开始默认自己就该一辈子活在船上,到第一次听说“大海的声音”。

多么奇妙的设定:一个从未离开海洋的人,却说自己没听过大海的声音。

是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理所当然”终于松动的开始。

此后,友情,事业,爱情,都是在为离开的可能性加码。

心中的天平,一点一点地从高低悬殊,到越来越平,越来越平;然后,在所有人以为倾斜的那端会掉个个儿的时候,一切归为原点。

是真的归为原点吗?显然不是的。

谒语说:从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最后啊,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表相都一样,可是心情已经变了。

他已经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做什么不做什么。

大概很多人说他傻。

也有人解读说这电影就是要告诉我们人应该勇敢跨出第一步,走出舒适区。

可是能在海洋和陆地自由切换的人很多,就像奔着美国梦而去的那些乘客,有成功也有失败。

而1900,只有一个。

有时候我想,固执地留在自己的领地,将自己能做的做到极致又有什么错?

只不过,绝大部分人包括我,并没有1900的天赋也没有一艘大船让他们衣食无忧。

但难道这就代表他们不能固守某些坚持、只能随波逐流吗?

退一步来说,1900得以安身立命的大船不也是免不了被摧毁的结局吗?

我不知道,我常常感觉到迷茫。

也许这本身是未解之谜,我们不得不屈从。

但能不能,能不能,就算我们无法如1900那么诀绝,至少也让我们保留一点,哪怕只有一点点呢?

很喜欢男主的戏。演员的年纪已然不小,但他的眼神和动作里都有属于男孩的纯真感。

是的,在钢琴之外,1900不过是个晚熟的小男孩。

直到摸到爱情的边缘,男孩才迅速成长为男人。

认清自己好像很难,其实也就是瞬间的事。

更难的是听从本心。

所以1900才难得。

与他的才华无关。

                          ——201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