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宏村南湖邊上,一隊一隊的旅行團從背後經過,說着同樣的解說詞:

這座畫橋,就是李安電影《卧虎藏龍》開場時,李慕白牽馬去見俞秀蓮的那座。

...

哦,那好吧,是時候重新看一遍《卧虎藏龍》了。

十幾年前第一次看《卧虎藏龍》,我的關注點主要放在李慕白和俞秀蓮的中年之戀上。

因為對玉嬌龍的故事爛熟于心;加之當時的章子怡全然不在我的審美範圍内,所以關于她以及羅小虎的部分,我都覺得是多餘的。

至少,應該縮減篇幅,僅作為與“中年之戀”對比對應的“少年之戀”存在。

中年人隐忍、深沉的情感,同中國傳統文化裡靜谧、内斂的美學,在《卧虎藏龍》中是如此契合,深深打動了當時還很年輕的我。

那時的我,最喜歡的一幕是李慕白和俞秀蓮對坐在竹林的亭子裡。

...

風動,竹響。

他想進一步的時候她沒領會,她想進一步的時候他又退卻了。

等都想明白了,卻已經沒有機會。

兩個人的交錯,是一生都無法挽回的遺憾。

我一直都喜歡那種留白,也早早就明白了人生必然的缺憾。

所以他們之間始終存在的一臂之距,才如此動人。

誰能想到,時隔多年,我對《卧虎藏龍》的關注點全然不同了。

這次我看到的是中年人與少年人之間的對應。

從前當然也有看到中年與少年的對比,但這一次,什麼愛不愛的,已經退到我的視線之外。

它所描述的愛情,無論是中年之愛還是少年之愛,是克制還是奔放——皆無法再引起我的情緒波動。

剝離“愛情”的表象,電影其實更多地叙述了人生的自省和某種意義上的成長。

開局,李慕白便說出了他的困惑:修行到了頂,前方無人開路;所見是一片迷霧。

同樣的困惑存在于玉嬌龍身上:當她發現自己能戰勝高師娘,她慌了,因為她看不到天的邊。

兩個人,兩代人,都急需尋求自我的突破。

...

玉嬌龍相對好辦點,因為她年輕。

從倔強,任性,張揚,不計後果,到受挫,到被影響,被收服,到最後學會付出乃至舍身。

電影給了一條非常清晰的脈絡。

(有意思的是,章子怡的人生似乎也履行了這樣的軌迹——又或者,這是大多數人必行的人生之路。)

在這個過程中,李慕白擔負了精神領袖的角色;而俞秀蓮則是言傳身教,點點滴滴。

但令我感觸更深的則是,李安将這種成長,做成了雙向的東西。

...

表面上是俞秀蓮李慕白在教玉嬌龍為人處世,他們把人到中年所累積的經驗之談教給她,要這樣要那樣,得圓潤得求全得不落人面子……

在中國的人情社會裡,你知道他們說的這些都是對的,雖然很累,但是會做人的人,往往更吃得開。

可是,當玉嬌龍理直氣壯地說:愛就愛了,想這麼多幹嘛;我喜歡就還劍,不喜歡就不還……

無論是俞秀蓮還是李慕白,都發生了肉眼可見的變化。

恪守禮教的俞秀蓮越來越難以克制自己的情感;她看向玉嬌龍的眼神裡有寵溺也有羨慕;她甚至做了從前不會做的事,勇敢地去表達内心;

李慕白何嘗不是如此?開始的時候,隻是因為看到玉嬌龍是個練武好料子,這可以緩解他本人修為的無所精進的困擾;

但後來,他一再地問自己:什麼才是你想要的?難道隻有修行嗎?你看清自己的内心了嗎?

...

…… ……

這到底是誰在教誰?是誰在影響誰?

他們互相拉扯,互相靠近。

于是玉嬌龍學會為自己做過的事負責;李慕白甯可用最後一口氣去表白;俞秀蓮情難自禁擁吻了心上人。

每個人,都在這場悲劇裡認清了自我,升華了自我。

人哪,最難的就是弄懂自己。

他們遇見彼此,何其有幸!

我也在思考,重刷經典,為什麼這次我更在意少年與中年的對照,而不是他們之間讓人傷感且充滿遺憾的愛情呢?

我想,應該是因為我确然老了。

對于人生中的缺憾,“明白了”和經曆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些年,也算是認識了不少比我小十歲以上的小盆友,現在連小我二十歲的都有了。

我看着他們一點點成長,又是豔慕又是感歎。

因為無論是多小的小盆友,随着時日的推移,我們都在變得越來越像,無一例外。

我曾經年輕,你終将老去。

我們都一樣一樣的,最後都要走進墳墓裡。

就像宏村村口的那兩棵大樹——

...

​這兩棵樹對于村民來說,有着非凡的意義,

一為紅楊,成婚之日,新娘花轎須繞樹一周才能出村;

一為銀杏,辭世之後,壽棺要繞樹三周才能下葬。

生死輪回,C'est la vie。

——20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