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与几位老师一起去看了《老师,好》这部影片,心声想通的老师们看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那一刻,我们不仅仅是观众,也是剧中人。一生的教育事业,都会演绎一部专属的《老师,好》。
苗婉秋――一位名字有些女性化的男教师,一位相貌平平接地气的班主任,一位有血有肉客观立体的本色社会属性的人。或许,在我们的记忆里,生命历程中都有一位“苗婉秋”老师。那是一首属于青春的时代之歌,也是一段回不去的年少轻狂。历经沧桑阅尽千帆后往事已然泛黄,幸好于谦老师给了我们一把记忆的钥匙,那些模糊的尘封的泛黄的遗失的岁月又悄然的出现了。那是生命的一种幸运!
80年代,新事物如滔滔大潮涌入青年的世界里,那是一种绚烂,一种感官刺激,一种前所未有的诱惑,一种思维的流浪……口红、烫发、收音机、武侠小说、霹雳舞、港台巨星、外国电影、街头古惑仔、各种帮派……时间倏忽而逝,如今的王者吃鸡各类游戏、各种流量奶油小生、各类靡靡之音、形色各异的营销网站……不同的时代,相同的矛盾。嫣然,学生似乎都成为了追赶时代潮流的潮范青年,而老师似乎就被定义为扼杀天性愚顽不化的霸道长者!
学生给苗老师定义“苗霸天”的外号,似乎我们都为老师起过外号。“灭绝师太、蟒蛇、秃头某、小兔子、小酒窝、小仙女、歪辣子”……
时过境迁,成为老师的我们又在被学生定义着。其实,外号何尝不是一种深刻的记忆?

虽是“以一敌多”的攻坚战,但绝不缴械投降。
剧中的自行车不是一辆普通的自行车。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并丰盈了人物的形象,揭示升华了文本主题……自行车的作用似乎能把我们牵引到老师那滔滔不绝的文本教学和那不断书写的答题宝典里。
苗老师骑着由区里奖励的自行车,在众人的赞叹羡慕中缓缓地驶入办公楼;师生“新旧矛盾”(“新潮”与“愚旧”)激化后,顽皮的孩子们恶搞自行车,拆卸自行车后轮挡泥板,而后刮去车身花纹涂漆,将苗老师投射到众人不解和嘲弄的眼眸里;此后为感激苗老师,将自行车涂上显眼的颜色并挂上高高的树枝;在送洛小乙去医院后,自行车又离奇的遗失;在紧张的备考冲刺阶段,全班同学人手拿着小手电,利用晚自习时间为苗老师找寻遗失的自行车;在自行车的交接仪式上,却遭到了苗老师的训斥“自行车没了我可以再买,而你们浪费的时间呢?”;品学兼优的安静同学在高考前夕为了替老师伸张正义,骑着自行车四处奔走,却不幸遭遇车祸……一桩桩,一件件,上演着老师的严厉与柔情,讲述着学生们的叛逆与感恩,演绎着师生间的水火不容到情谊浓浓。
人心的重量需要时间的称量最严厉的老师才是最爱你的长者。也许爱的方式有些“粗糙”,但爱的初心毋庸置疑。
新潮前卫的关婷婷同学,因为在指挥合唱比赛时染了红指甲,使得团队与第一名失之交臂,自责交织着遗憾。于是,“把失去的荣誉夺回来”成为了她的坚守与梦想,哪怕阻碍重重,哪怕挥汗如雨,哪怕日月交替。
疯狂舞者――文明与建设两兄弟,为了攒够50元钱购买录音机,他们干了很多的苦力活,后来为了给耗子募捐治病,他们又将录音机换成了五十块钱,只是单纯的渴望兄弟健康归来!
……一张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苗老师的遗憾也是一份寄托,是安静同学的梦想也是她的远方。只是剧情的远方远的让人痛心,让人抱怨编剧的残忍,为何不是一个常态化的结尾,为何非要将美好的事物粉碎,为何只能是一个遗憾的悲剧?我感觉这是电影的一处败笔。 真正的人间世事,并没有那么多的哭泣遗憾负能量,电影应该是教会人感动,但并不是一味的沉溺甚至沉沦呀。

这样的愧疚的无助的眼神难道是最好的结尾方式吗?苗老师似乎承载了太多人世间的悲情,垂垂老矣之时,不应该淡定闲适吗?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到了你们,而是遇见你们成为了我最好的时光。空空的黑板上,两句沉甸甸的话语,那一刻,我真的懂得了老师的崇高!也真的明白了自己该走怎样的路,成为怎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