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米歇尔和男孩康拉德于2012年相爱。
两人的住处相隔不过1公里车程,在相爱的两年间,却只见了区区5面。
但同样是在这两年间,两人互相发的短信、邮件、社交软件聊天记录,加起来超过6万条。
2014年7月12日晚,两人最后的短信纪录,米歇尔发给康拉德的:
我觉得现在是时候动手了
没关系,害怕也很正常
毕竟,你是要去死
此时的康拉德正坐在自己的皮卡车中,在车厢中注满了致命的一氧化碳。
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一氧化碳随着呼吸的节奏进入体内,康拉德开始头痛、无力、眩晕、呼吸困难,他很害怕,下车给米歇尔打了最后一个电话。
米歇尔命令康拉德回到车厢。
接下来的20分钟内,电话一直保持畅通——
米歇尔听到了康拉德痛苦的呼喊、听到了康拉德的最后呼吸。
然后,安静地挂掉了电话。
对康拉德而言,“我爱你”成了最可怕的诅咒,因为米歇尔跟他说:
我爱你。你死了之后就能获得幸福和自由。
这起当年轰动美国的命案,又称“短信杀人事件”,最近,HBO把事件搬上了电视——
我爱你,现在去死吧
I Love You, Now Die
这一部跟《塔瓦家命案》、《谁杀了加勒特·菲利普斯》并称HBO纪录片三部曲,有机会我们挨个聊
01
案发当天,康拉德的手机已经没电关机了,在当时看来,没有什么大必要再去检查手机了。
毕竟这是一起确凿无疑的“自杀案”,康拉德的死亡现场没有任何其他人的轨迹,也没有任何反抗的痕迹。
直到事隔几个月后,工作职责是检查“有人过早离世案件卷宗”的一名警官,无意中看到本案记录时的一点好奇:
为什么一个如此年轻的人,会想到自杀?
警官当时心想:如今,人们的生活都会在他们的手机里有所体现。能不能在康拉德的手机里,找到他自杀的原因?
然后他打开了手机,开始检查康拉德生前的短信,这也是“米歇尔”的名字第一次跟本案联系在一起。
用警官的话来说就是:
令人非常不安。
警官立刻明白了,这些短信其实就是在鼓励康拉德自杀。
不对,警官想了想,重新说:几乎是命令康拉德去自杀。
米歇尔:你只需要照你之前说的去做就可以了
康拉德:好,我今天就动手
米歇尔:答应我
康拉德:我答应你,宝贝
康拉德:我现在就动手
米歇尔:现在马上吗?
康拉德:我该去哪里?
米歇尔:你不能食言,随便找一个安静的停车场吧
还没看完短信,警官就立刻联系了检察官,告诉了手机中的新发现,并重启了调查。
这些没有体温的短信,还原了一段从炽热到冰冷的恋情。
2014年2月,康拉德一家到温暖的佛罗里达过冬,他们的姑奶奶跟米歇尔爷爷奶奶是朋友,在一次聚会上,老人们介绍了两个年轻人认识。
当天其实并没发生什么,双方的家人也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康拉德的妹妹事发前仅仅知道,哥哥和米歇尔曾经一起出去骑过车——
两人的交流,仅仅局限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无人知晓。
米歇尔:我就是那时候爱上你的
康拉德:哈哈哈你那么早就爱上我了么
米歇尔:我记得你问我有没有男朋友哈哈,你很喜欢我
米歇尔:你还记得后来我们骑车去海滩了么
康拉德:我都记得哈哈哈
就像两个正常的沙雕青年的普通爱情,满屏幕都是哈哈哈。
唯一的问题是,康拉德有抑郁症。
因为抑郁症,给自己打上了深深的心结
在康拉德手机和电脑的搜索纪录中,有数百条有关与“自杀”有关的纪录。
与米歇尔的聊天内容中,也偶尔嵌入了类似的信息。有时候康拉德甚至会给米歇尔发套索、枪支之类的图片。
康拉德的家人们当然愤怒:当你爱的人想要自杀时,你应该做的是帮他,而不是帮他自杀!
可惜,康拉德最后的救命稻草,是米歇尔。
米歇尔不仅不劝阻他自杀,反而会热情地跟他讨论怎么自杀。
有没有好奇,就这么区区几千条短信,就能给一个18岁的成年男子洗脑、让他真的去死?
检方把米歇尔送上法庭时,她的辩护律师也辩称:
当一个人说“你去死吧”,就好像有人要跳桥了,如果我说“跳下去,不跳我就杀了你”,“不跳我就杀了你”作为威胁,这是犯罪;但如果我只是说“跳下去”,这并不违法。
是啊,米歇尔又不在现场,也没有威胁康拉德,隔着一小时车程的一通电话,就真的能杀死康拉德?
漂亮的辩护。
但检方律师找到了这句话的漏洞:威胁并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爱。
说他有自主意志
当然,我们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意志
但因此说“他完全可以无视米歇尔”的论调,过度简化了实际情况
在“你为什么还没有自杀”以及类似的内容之外
还有表达爱意的句子
米歇尔怂恿康拉德自杀的利刃,总是包裹着“我爱你”的糖衣。
康拉德:我想让你握着我的手陪我走向终点
米歇尔:我会握着你的手和你一同哭泣,告诉你我爱你
康拉德是个孤独的抑郁症患者,他有社交困难症。
周围的一起仿佛都跟他无关,他主观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在社交场合更加主动、竭尽可能地加入谈话。
但他的尝试,完全没用,“我完全被社交焦虑障碍控制了”。
米歇尔是唯一那个愿意跟他交流的人——
没人想跟他聊自杀,但米歇尔愿意。
他们会在短信上热烈地讨论:上吊、跳楼、用刀捅……
不擅长社交的康拉德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你这么理解我,我都不知道是好是坏
直到米歇尔送出了一柄温柔的刀子:
爱让你即使死了也还活着
然后就是7月12日的那个夜晚。
被一氧化碳呛到不舒服的康拉德下车给米歇尔打电话,通话的最后,她告诉他:GET BACK IN(回车里去)。
安安静静的停车场中,一个年轻人像是夜晚一样死去了。
短信内容让办案警官毛骨悚然,一句话脱口而出:
如果不是米歇尔,康拉德今天还活着。
02
案情一经曝光,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当初办案警官在找到米歇尔之前,还在想,“米歇尔·卡特是何方神圣”。
一个教唆杀人的邪教组织头目?一个躲在网上的阴暗混球?
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找米歇尔竟然如此简单,简单到他们出现在米歇尔本人面前时,她竟然还在校园里安安静静地上课。
越来越多令大众厌恶甚至作呕的事情,陆续被披露出来。
在康拉德死亡大约1小时后,米歇尔就给他妹妹发了短信: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
我又在跟你哥哥约会了,哈哈
事发第二天,米歇尔继续给康拉德妹妹发信息询问:
米歇尔:找到他了么?
妹妹:还没。
米歇尔:好吧,保持乐观,随时联系
米歇尔甚至还跑来安慰康拉德的家人:
如果你需要的话可以和我聊
我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和你的家人渡过艰难时期
康拉德妈妈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当时没看破米歇尔的话,她还以为米歇尔是多关心自己儿子才能说出这些话,她甚至反过来安慰米歇尔:
我很庆幸,你能出现在我儿子的生命里。
康拉德妈妈当时真的以为米歇尔是“非常、非常好的人,热情又那么有爱心”。
但她现在只剩下痛心:
谁会想到呢?
谁又能想到呢?
而且,在康拉德死亡时,米歇尔还在跟别人聊天——
同一部手机,一边在用短信命令康拉德自杀。一边在跟朋友说男朋友失踪了,可能已经死了,然后一个劲地自责。
在大众看来,这个小娘们儿就是在用康拉德的死,换取别人对她的关注:
听到这个消息,发现他们现在开始关注她(米歇尔)了
她必须让谎言成为现实
遗憾的是,在短信被披露出来之前,米歇尔大获成功,她成了一个“伤心欲绝的女朋友”——
每天在自己的脸书和推特上写自己有多想念康拉德。
可能是怕她太伤心吧,同情和关注,一夜之前向米歇尔涌来。
那些平时不怎么关注米歇尔的同学们,纷纷跑到她家里上门安慰。
有一位同学在法庭上坦言自己为什么去探望米歇尔:
我平时跟她只是校内情谊,在校外并没有什么接触。
如果是平时的话,我不会去她家里陪着她之类的。
我觉得如果是我经历了这样的事,我可能会需要有人陪着。
她需要安慰。
在前所未有的关注下,米歇尔顺势举办了一场棒球比赛,旨在为心理健康普及和活动募集资金——
在她自己住的镇上,而不是康拉德家的小镇。
康拉德生前的朋友问过米歇尔:为什么不在他家附近办比赛,而在你家那边办?
米歇尔回应的说法是:
我不认识你们那边的人。
比赛必须在我们这边办。
因为这是我的主意,我决定在这里办哈哈。
米歇尔在人群的簇拥中,笑得很灿烂。
可想而知,知道了这些后续的民众有多愤怒。
街边老太太时隔三年还记得本案,坐在自己的车里破口大骂。
采访中有人气得“恨不能立刻冲上去撕掉她的脸”。
新闻评论员Nancy Grace在节目中都没忍住说脏话,一遍遍反复播放米歇尔在法庭上的表情:
米歇尔是罪人,仿佛毫无疑问了。
法庭也是这么判决的嘛:
现作出裁决……你有罪
但就这么简单的话,HBO也不用大费周章拍成纪录片了。
在纪录片还没正式开始之前,就有提示:
每个案件背后,都有故事。
短信杀人案。
案情不复杂、办案也没什么难度,但它就像个甜甜圈——
周围是大众希望看到的糖霜,轻松服用,迅速愤怒。
但甜甜圈的中间,是尚未被填补起来的巨大孔洞:
康拉德为什么要自杀?
以及。
米歇尔为什么劝他自杀?
03
当纪录片倒推时,你会发现警官的那句话“如果不是米歇尔,康拉德今天还活着”,未必正确。
先看康拉德。
父母离婚之后,他一直跟爸爸住在一起。警方不是第一次跟他家打交道了,上一次是……
逮捕他爸。而且是康拉德自己报的警。
他把我按倒在地,揍得我无法起身,他女朋友还在旁边,说我是个废物。
验伤报告显示,康拉德当时被打出了脑震荡。
一般人可能觉得,在他死后,爸爸应该会泪流满脸、悔不当初。
嗯。
泪流满面是有的,回忆起儿子的生平,他爸就没忍住眼泪汪汪。
但被问到家暴时,他却这么回应:
如果那天的事重来,我还会再打一次。
粗暴的家庭管教,再加上社交障碍,康拉德很久之前就身患抑郁症。他开始服用一些精神药物来抗抑郁。
其中一种,西酞普兰。副作用,是能直接导致自杀观念行为和冲动出现的风险增大。
在“短信杀人案”之前,康拉德已经至少4次尝试自杀。
更可怕的是,被邀请来协助调查的专家发现——
米歇尔也在服用精神类药物。
他们不是苦命鸳鸯,他们是苦药鸳鸯啊
就在案发的2014年,米歇尔已经服用了3年的百忧解——
这极大地增加了她的自杀倾向。
而更可怕的是,2012年就因为自杀进过精神病院的小康,状况其实比米歇尔要严重得多——
他喜欢玩“狼来了”式的假自杀,好让女孩离不开他。
康拉德:我只想让你知道的,如果我没有回你短信,这就是原因
米歇尔:求你了,快回我信息
他俩的聊天记录,与其说是米歇尔教唆康拉德自杀,倒不如说是康拉德在教米歇尔如何快速、无痛的抵达死亡。
康拉德:泰诺的死亡率只有2%,如果我要过量服药,得吃安眠药
米歇尔:亲爱的,我的天,我不知道
短信一开始,米歇尔还在劝康拉德去心理医院、做咨询。
调查越深入,真相仿佛越不简单。
到底是什么让米歇尔一脚踩上不归路,从“我要帮他活下来”转变成“我要帮他去死”?
答案,似乎是康拉德本人。
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康拉德都在不断地说服她:死亡,才是他真心想要的结局。
他甚至试过用这段感情来作为要挟:
我唯一会讨厌你的理由,就是你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听明白了吗。
她服从了,把自己视作男孩唯一的支撑。
而米歇尔也没有任何朋友。
从没有人约她周末出去玩,她邀请别人吧,别人总是用各种理由搪塞。
在案件之前,米歇尔为了“骗”大家的同情,虚构了跟一位同学的女同恋情“我对她执念太深,我不知道怎么停下来,我听到每首情歌想的都是她”。
康拉德何尝不是米歇尔的救命稻草?
于是,她开始积极地为对方搜集各种自杀办法。
我就希望你最终能开心,特别特别开心
终于,康拉德成功地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人型自杀提醒器。
365天工作,24小时无休。
每天每天,米歇尔都在催促他,今天呢?今天是不是该做了?
这时的她,显然已经半疯——
脑子全是要帮助康拉德从无尽的痛苦中解脱,真心觉得对方多活一天,就是多熬一日,长痛不如短痛。
到了这时,两人的对话中,其实已经出现了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一个可怕的社会事件,一个男孩在无时不刻谋划着自杀。
而另一个维度呢?
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悲剧,一个女孩深深地陷入了爱恋,“爱他爱到愿意杀死他”。
这两个人的故事根深叶茂,又紧紧地相互纠缠。
让所有想深入其中的人,脑子都搅成了团。
她病得不轻,他也一样。
她只想要爱,他只想要死。
法律又一次,在裁决谁对谁错时无解了——
即便米歇尔被判刑的裁决,法律实践了正义,但它一如既往的没办法判定对错。
是康拉德错了?
是米歇尔错了?
一位跟踪了全程的记者说:
人们会把发短信当做跟脑袋里的声音聊天
几乎像是一种内在幻觉
在你心里,你真的在与这些角色互动
但却没有真正在意识或理性的层面上理解他们
我们只能把“短信杀人案”归类为有两个受害者的悲剧——
他们都忘了,真实交往的感受尺度,往往与虚拟社交有所不同;他们错误地以为网络上的迎合,抵得上现实中的一次拥抱。
但制造悲剧的并不是科技。
别忘了,康拉德和米歇尔,两个不善言辞有社交障碍的人,是怎么拥抱在一起,温驯地走进这场悲剧的?
很简单。
就是第一次有人跟他们说:
你值得像你爱别人那样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