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能给四星是因为叶嘉莹老师,而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要我说这部电影拍得并不好,会觉得感动不是因为导演会拍,会讲故事或是会把握节奏,仅仅是因为片中的人而已。看了拍摄过程的相关介绍更觉得意难平,明明采访了她那么多次,有那么多的素材,怎么就呈现出这种东西?一言以蔽之就是可惜,和看美国导演拍的那部木心先生的纪录片时相似的感受,很多地方处理得简直令人迷惑,我咬牙切齿地想怎么不多再放些她讲的话,让她多谈些诗词,或者多谈些自己。
以叶嘉莹的老宅布局为分隔方式为不同部分命名,挺好的,但要是能在片头的平面图上稍微标注一下岂不更好?我想在每一部分开始时放一下平面图也可,然而开头一长段没有任何文字的影像,包括片中很多类似的片段,稍加些解释说明的文字,比如现在呈现在画面中的是什么,与叶嘉莹有怎样的关联,或是与时代背景有什么联系,给人的感觉不就一下子好了很多?而实际呈现的只是单一的画面,不能要求观众绞尽脑汁去想去猜不是吗?何况有的能猜到,有的根本猜不到,生生把开头弄得像是在考验人的耐心,“你是不是诚心来看这部电影”一样的。
以老宅各部分为电影的不同部分命名,是想呈现出让观众逐步深入了解叶嘉莹的效果吧,从大门入,途经脉房等等,但实际效果不敢恭维,根本不能说是逐步深入,甚至摸不出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倒像是信马由缰地来了。观众能够觉得感动,完全不是因为导演会讲述会表现,只是因为叶嘉莹,因为是她的经历,因为她的讲述,因为她的追寻与坚守,恕我直言导演对此可说毫无正面作用,有些地方的处理甚至冲淡了情感冲击,我大声表示不满。而且看了相关采访,既然花了那么多时间采访叶嘉莹老师,那么我想在素材的取舍方面问题也挺大的,通过友人、合作者、学生的视角来表现她的形象当然没问题,但她本人的讲述不应该占更大的比重吗?这一点真的让我非常迷惑,时长的分配真的让人觉得可惜,我需要更多叶嘉莹本身,而不是“别人眼中的叶嘉莹”,我始终觉得她出现在画面中,就比很多他人的转述有力得多。
那有没有好的地方呢?有,但不太多,音乐还可以,但又不是每个观众都会去查一下这音乐的内涵,那让歌者吟唱《秋兴八首》的心思不是很大程度上白费了?而且说实话全片看下来,音乐的风格可以说毫无变化,悠扬而富有韵味是真的,但到后面会审美疲劳也是真的。可能到后面导演找到点感觉了,寻根那段表现得不错,终于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动了,最后那里插入她的诗作不是非常好吗,为什么前面没有处理得这样好呢?前面让人印象比较深的大概只有她和老师以诗作相应和那里。
如果要问我这部值不值得看,我可能会非常纠结,因为观影体验着实说不上好,加上我了解到为了本片对叶嘉莹老师进行了多次采访(似乎是17次),就更有种导演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既视感,但全片姑且算是呈现出了叶嘉莹老师一个相对完整的形象,不够深入不够饱满,如果想初步了解一下她的生平那么可以一看。因为片中引用了很多她的诗作,我看完直接奔去借她的书了,另外也有与电影同名的书籍,这么一想还是有积极意义吼。
总而言之,感动是叶嘉莹老师给的,不是导演给的,既然电影中她的表达与诗作提供了最强烈的感情冲击,那么不如直接找来她的作品看看,找来她授课的视频学习。